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正极锰系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5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性质第13-16页
        1.2.1 锂离子电池结构第13-14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4-15页
        1.2.3 锂离子电池对基础材料的不同要求第15-16页
            1.2.3.1 正极材料第15页
            1.2.3.2 负极材料第15-16页
            1.2.3.3 电解液第16页
            1.2.3.4 隔膜及粘结剂第16页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6-17页
        1.3.1 常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6-17页
    1.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简介第17-19页
        1.4.1 钴锂氧化物(LiCoO_2)第17-18页
        1.4.2 氧化镍锂(层状LiNiO_2)第18页
        1.4.3 氧化锰锂(层状LiMnO_2)第18-19页
        1.4.4 正极材料LiFePO4第19页
    1.5 三元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第19-22页
        1.5.1 LiNi_(1/3)Co_(1/3)Mn_(1/3)O_2的结构第19-20页
        1.5.2 LiNi_(1/3)Co_(1/3)Mn_(1/3)O_2的合成方法第20-21页
        1.5.3 LiNi_(1/3)Co_(1/3)Mn_(1/3)O_2的改性第21-22页
    1.6 尖晶石LiMn_2O_4第22-32页
        1.6.1 尖晶石LiMn_2O_4的结构第22页
        1.6.2 合成尖晶石LiMn_2O_4比较成熟的合成方法第22-27页
            1.6.2.1 高温固相法第22-23页
            1.6.2.2 Pechini法第23-24页
            1.6.2.3 溶胶-凝胶法第24页
            1.6.2.4 共沉淀法第24-25页
            1.6.2.5 熔融浸渍法第25页
            1.6.2.6 乳化干燥法第25-26页
            1.6.2.7 水热合成法第26-27页
        1.6.3 合成尖晶石LiMn_2O_4最近的合成方法第27-30页
            1.6.3.1 纤维素-柠檬酸法第27页
            1.6.3.2 硅胶模板法第27-28页
            1.6.3.3 α-MnO_2前驱体法第28页
            1.6.3.4 喷雾热解法第28-29页
            1.6.3.5 火焰辅助喷雾法第29-30页
            1.6.3.6 间苯二酚-甲醛法第30页
        1.6.4 合成尖晶石LiMn_2O_4缺陷及改性第30-32页
            1.6.4.1 尖晶石锰酸锂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1.6.4.2 改进尖晶石锰酸锂的方法第31-32页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目标第32-35页
        1.7.1 课题研究意义第32-34页
        1.7.2 课题研究的目标第34-35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5-41页
    2.1 实验试剂第35-36页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6-37页
    2.3 实验装置第37页
    2.4 表征方法第37-38页
        2.4.1 红外转换光谱仪(IR)第37页
        2.4.2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37-38页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8页
        2.4.4 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第38页
        2.4.5 扫描电镜分析(SEM)第38页
    2.5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8-41页
        2.5.1 电池的组成第38-39页
            2.5.1.1 正极片的制备第38-39页
            2.5.1.2 负极制备第39页
            2.5.1.3 隔膜第39页
            2.5.1.4 电解液第39页
            2.5.1.5 电池壳第39页
        2.5.2 电池的组装及注意事项第39-41页
            2.5.2.1 电池组装第39-40页
            2.5.2.2 组装扣式电池的要求第40页
            2.5.2.3 电池组装的注意事项第40-41页
第三章 低温水热前驱体法合成LiMn_2O_4的制备工艺、表征及性能研究第41-48页
    3.1 低温水热前驱体法工艺流程图第41页
    3.2 实验过程第41页
    3.3 结构分析与讨论第41-46页
        3.3.1 FT-IR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1-42页
        3.3.2 X射线衍射(XRD)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2-44页
        3.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4-45页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5-46页
    3.4 电化学性能分析与讨论第46-47页
        3.4.1 LiMn_2O_4正极材料首次充放电分析与讨论第46-47页
        3.4.2 LiMn_2O_4正极材料循环性分析与讨论第47页
    3.5 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环己酮水热法制备LiMn_2O_4正极材料、表征及性能研究第48-74页
    4.1 实验药品第49页
    4.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49页
    4.3 实验方法第49-50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0-65页
        4.4.1 X射线衍射(XRD)结果与讨论第50-55页
            4.4.1.1 不同水热反应温度合成LiMn_2O_4的XRD结果与讨论第50-51页
            4.4.1.2 不同水热时间合成LiMn_2O_4的XRD结果与讨论第51-53页
            4.4.1.3 不同锂锰比合成LiMn_2O_4的XRD结果与讨论第53-54页
            4.4.1.4 不同环己酮/H2O用量合成LiMn_2O_4的XRD结果与讨论第54-55页
        4.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与讨论第55-60页
            4.4.2.1 不同水热温度合成LiMn_2O_4的TEM结果与讨论第55-57页
            4.4.2.2 不同水热时间合成LiMn_2O_4的TEM结果与讨论第57-58页
            4.4.2.3 不同Li/Mn摩尔比合成LiMn_2O_4的TEM结果与讨论第58-59页
            4.4.2.4 不同环己酮与蒸馏水体积比合成LiMn_2O_4的TEM结果与讨论第59-60页
        4.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与讨论第60-65页
            4.4.3.1 不同水热温度合成LiMn_2O_4的SEM结果与讨论第60-62页
            4.4.3.2 不同水热时间合成LiMn_2O_4的SEM结果与讨论第62-63页
            4.4.3.3 不同Li/Mn摩尔比合成LiMn_2O_4的SEM结果与讨论第63-64页
            4.4.3.4 不同环己酮与蒸馏水体积比合成LiMn_2O_4的SEM结果与讨论第64-65页
    4.5 环己酮水热法制备LiMn_2O_4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5-73页
        4.5.1 合成LiMn_2O_4正极材料首次放电性能第65-69页
            4.5.1.1 不同水热温度合成LiMn_2O_4的首次放电性能第65-66页
            4.5.1.2 不同水热时间合成LiMn_2O_4的首次放电性能第66-67页
            4.5.1.3 不同Li/Mn摩尔比合成LiMn_2O_4的首次放电性能第67-68页
            4.5.1.4 不同环己酮与蒸馏水体积比合成LiMn_2O_4的首次放电性能第68-69页
        4.5.2 合成LiMn_2O_4正极材料循环性能第69-73页
            4.5.2.1 不同水热温度合成LiMn_2O_4的循环性能第69-70页
            4.5.2.2 不同水热时间合成LiMn_2O_4的循环性能第70-71页
            4.5.2.3 不同Li/Mn摩尔比合成LiMn_2O_4的循环性能第71-72页
            4.5.2.4 不同环己酮与蒸馏水体积比合成LiMn_2O_4的循环性能第72-73页
    4.6 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LiMn_2O_4/C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第74-114页
    5.1 实验试剂第76页
    5.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76页
    5.3 实验方法第76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6-113页
        5.4.1 不同水热温度合成LiMn_2O_4/C的测试结果与讨论第76-81页
            5.4.1.1 不同水热温度合成LiMn_2O_4/C的XRD结果与讨论第76-78页
            5.4.1.2 不同水热温度合成LiMn_2O_4/C的SEM结果与讨论第78-79页
            5.4.1.3 不同水热温度合成LiMn_2O_4/C的首次放电性能结果与讨论第79-80页
            5.4.1.4 不同水热温度合成LiMn_2O_4/C的首次放电性能结果与讨论第80-81页
        5.4.2 不同水热反应时间合成LiMn_2O_4/C的测试结果与讨论第81-86页
            5.4.2.1 不同水热反应时间合成LiMn_2O_4/C的XRD结果与讨论第81-83页
            5.4.2.2 不同水热反应时间合成LiMn_2O_4/C的SEM结果与讨论第83-84页
            5.4.2.3 不同水热时间合成LiMn_2O_4/C的首次放电性能结果与讨论第84-85页
            5.4.2.4 不同水热时间合成LiMn_2O_4/C的循环性能结果与讨论第85-86页
        5.4.3 不同锂锰摩尔比合成LiMn_2O_4/C的测试结果与讨论第86-90页
            5.4.3.1 不同锂锰摩尔比合成LiMn_2O_4/C的XRD结果与讨论第86-87页
            5.4.3.2 不同锂锰摩尔比合成LiMn_2O_4/C的SEM结果与讨论第87-88页
            5.4.3.3 不同锂锰摩尔比合成LiMn_2O_4/C的首次放电性能结果与讨论第88-89页
            5.4.3.4 不同锂锰摩尔比合成LiMn_2O_4/C的循环性能结果与讨论第89-90页
        5.4.4 不同环己酮与蒸馏水体积比合成LiMn_2O_4/C的测试结果与讨论..76第90-94页
            5.4.4.1 不同环己酮与蒸馏水体积比合成LiMn_2O_4/C的XRD结果与讨论..76第90-91页
            5.4.4.2 不同环己酮与蒸馏水体积比合成LiMn_2O_4/C的SEM结果与讨论..77第91-93页
            5.4.4.3 不同环己酮与蒸馏水体积比合成LiMn_2O_4/C的首次放电性能结果与讨论第93页
            5.4.4.4 不同环己酮与蒸馏水体积比合成LiMn_2O_4/C的循环性能结果与讨论第93-94页
        5.4.5 不同碳源合成LiMn_2O_4/C的测试结果与讨论第94-98页
            5.4.5.1 不同碳源合成LiMn_2O_4/C的SEM结果与讨论第94-95页
            5.4.5.2 不同碳源合成LiMn_2O_4/C的HR-TEM结果与讨论第95-97页
            5.4.5.3 不同碳源合成LiMn_2O_4/C的首次放电性能结果与讨论第97页
            5.4.5.4 不同碳源合成LiMn_2O_4/C的循环性能结果与讨论第97-98页
        5.4.6 不同碳含量合成LiMn_2O_4/C的分析与讨论第98-104页
            5.4.6.1 不同碳含量合成LiMn_2O_4/C的XRD结果与讨论第98-100页
            5.4.6.2 不同碳含量合成LiMn_2O_4/C的SEM结果与讨论第100-101页
            5.4.6.3 不同碳含量合成LiMn_2O_4/C的HR-TEM结果与讨论第101-102页
            5.4.6.4 不同碳含量合成LiMn_2O_4/C的首次放电性能结果与讨论第102-103页
            5.4.6.5 不同碳含量合成LiMn_2O_4/C的循环性能结果与讨论第103-104页
        5.4.7 不同煅烧温度合成LiMn_2O_4/C的分析与讨论第104-108页
            5.4.7.1 不同煅烧温度合成LiMn_2O_4/C的XRD结果与讨论第104-105页
            5.4.7.2 不同煅烧温度合成LiMn_2O_4/C的SEM结果与讨论第105-106页
            5.4.7.3 不同煅烧温度合成LiMn_2O_4/C的首次放电性能结果与讨论第106-107页
            5.4.7.4 不同煅烧温度合成LiMn_2O_4/C的循环性能结果与讨论第107-108页
        5.4.8 不同煅烧时间合成LiMn_2O_4/C的分析与讨论第108-112页
            5.4.8.1 不同煅烧时间合成LiMn_2O_4/C的XRD结果与讨论第108-109页
            5.4.8.2 不同煅烧时间合成LiMn_2O_4/C的SEM结果与讨论第109-110页
            5.4.8.3 不同煅烧时间合成LiMn_2O_4/C的首次放电性能结果与讨论第110-111页
            5.4.8.4 不同煅烧时间合成LiMn_2O_4/C的循环性能结果与讨论第111-112页
        5.4.9 最优条件LiMn_2O_4与LiMn_2O_4/C倍率性能的对比第112-113页
    5.5 小结第113-114页
第六章 三元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的合成及性能表征第114-125页
    6.1 引言第114-115页
    6.2 实验试剂第115页
    6.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115页
    6.4 实验内容第115页
    6.5 结果与讨论第115-124页
        6.5.1 不同煅烧温度对合成LiCo_(1/3)Ni_(1/3)Mn_(1/3)O_2的结果与讨论第115-120页
            6.5.1.1 不同煅烧温度对合成LiCo_(1/3)Ni_(1/3)Mn_(1/3)O_2的XRD结果与讨论第115-117页
            6.5.1.2 不同煅烧温度对合成LiCo_(1/3)Ni_(1/3)Mn_(1/3)O_2的SEM结果与讨论第117-118页
            6.5.1.3 不同煅烧温度对合成LiCo_(1/3)Ni_(1/3)Mn_(1/3)O_2的首次放电性能结果与讨论第118页
            6.5.1.4 不同煅烧温度对合成LiCo_(1/3)Ni_(1/3)Mn_(1/3)O_2的循环性能结果与讨论第118-120页
        6.5.2 不同煅烧时间对合成LiCo_(1/3)Ni_(1/3)Mn_(1/3)O_2的结果与讨论第120-124页
            6.5.2.1 不同煅烧时间对合成LiCo_(1/3)Ni_(1/3)Mn_(1/3)O_2的XRD结果与讨论第120-121页
            6.5.2.2 不同煅烧时间对合成LiCo_(1/3)Ni_(1/3)Mn_(1/3)O_2的SEM结果与讨论第121-122页
            6.5.2.3 不同煅烧时间对合成LiCo_(1/3)Ni_(1/3)Mn_(1/3)O_2的首次放电性能结果与讨论第122-123页
            6.5.2.4 不同煅烧时间对合成LiCo_(1/3)Ni_(1/3)Mn_(1/3)O_2的循环性能结果与讨论第123-124页
    6.6 小结第124-12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5-130页
    7.1 结论第125-129页
    7.2 展望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49-150页
致谢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力系统时滞小扰动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开口式月池水动力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