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8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6-18页 |
一、IL-2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 第18-36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20-29页 |
1.1.1 临床标本的选择和采集 | 第20页 |
1.1.2 临床病理资料 | 第20页 |
1.1.3 实验的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1.1.4 实验的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1.1.5 实验的主要耗材 | 第22页 |
1.1.6 研究方法 | 第22-29页 |
1.1.6.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第22-25页 |
1.1.6.2 免疫荧光双标及检测 | 第25-26页 |
1.1.6.3 总R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1.1.6.4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27-28页 |
1.1.6.5 Real-time PCR反应 | 第28-29页 |
1.1.7 统计学方法 | 第29页 |
1.2 结果 | 第29-34页 |
1.2.1 IL-22、IL-22R1和p-STAT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第29-30页 |
1.2.2 胃癌组织IL-22、IL-22R1和p-STAT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 第30-34页 |
1.2.3 胃癌组织中IL-22R1 mRNA的表达 | 第34页 |
1.3 讨论 | 第34-35页 |
1.4 小结 | 第35-36页 |
二、CAFs来源的IL-22对胃癌细胞的生物学影响 | 第36-61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6-52页 |
2.1.1 胃癌细胞系 | 第36页 |
2.1.2 胃癌CAFs和NGFs的分离与原代培养 | 第36-37页 |
2.1.2.1 标本采集 | 第36页 |
2.1.2.2 胃癌CAFs和NGFs的分离与原代培养 | 第36-37页 |
2.1.3 实验的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37-38页 |
2.1.4 实验的主要仪器 | 第38页 |
2.1.5 实验的主要耗材 | 第38-39页 |
2.1.6 研究方法 | 第39-51页 |
2.1.6.1 细胞培养 | 第39-41页 |
2.1.6.2 总RNA的提取 | 第41页 |
2.1.6.3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41-42页 |
2.1.6.4 逆转录PCR | 第42-44页 |
2.1.6.5 Real-time PCR反应 | 第44-45页 |
2.1.6.6 Western-blot | 第45-48页 |
2.1.6.7 WST-1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 第48页 |
2.1.6.8 台盼蓝排斥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第48-49页 |
2.1.6.9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IL-22的分泌量 | 第49-50页 |
2.1.6.10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 第50-51页 |
2.1.7 统计学方法 | 第51-52页 |
2.2 结果 | 第52-58页 |
2.2.1 RT-PCR检测胃癌细胞中IL-22R的表达情况 | 第52页 |
2.2.2 Western-blot检测胃癌细胞中IL-22R的表达情况 | 第52-53页 |
2.2.3 Real-time PCR检测CAFs/NGFs中IL-22的表达水平 | 第53-54页 |
2.2.4 ELISA检测CAFs分泌IL-22蛋白水平 | 第54页 |
2.2.5 IL-22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影响 | 第54-55页 |
2.2.6 IL-22对胃癌细胞存活率影响 | 第55-56页 |
2.2.7 IL-22对胃癌细胞侵袭能力影响 | 第56-58页 |
2.3 讨论 | 第58-60页 |
2.4 小结 | 第60-61页 |
三、IL-22促进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相关机制的研究 | 第61-71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61-67页 |
3.1.1 胃癌细胞系 | 第61页 |
3.1.2 实验的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61-62页 |
3.1.3 实验的主要仪器 | 第62页 |
3.1.4 实验的主要耗材 | 第62-63页 |
3.1.5 研究方法 | 第63-67页 |
3.1.5.1 细胞培养 | 第63-64页 |
3.1.5.2 Western-blot | 第64-67页 |
3.2 结果 | 第67-69页 |
3.2.1 IL-22诱导胃癌细胞STAT3蛋白的磷酸化 | 第68页 |
3.2.2 IL-22诱导胃癌细胞ERK蛋白的磷酸化 | 第68页 |
3.2.3 IL-22对STAT3和ERK蛋白的磷酸化可被其中和抗体阻断 | 第68-69页 |
3.3 讨论 | 第69-70页 |
3.4 小结 | 第70-71页 |
全文结论 | 第71-7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9-80页 |
综述 | 第80-90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