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梧桐论文

丹霞梧桐EST-SSR标记位点开发及其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24页
    1.1 丹霞梧桐概述第12-14页
        1.1.1 丹霞梧桐的生物学特性第12页
        1.1.2 丹霞梧桐的地理分布第12-13页
        1.1.3 丹霞梧桐的种群特点第13-14页
        1.1.4 丹霞梧桐的保护现状第14页
    1.2 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第14-17页
        1.2.1 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的概念第14页
        1.2.2 植物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因素第14-17页
        1.2.3 群体遗传结构的度量方法第17页
    1.3 微卫星分子标记第17-21页
        1.3.1 分子标记的类型第17-18页
        1.3.2 微卫星分子标记第18页
        1.3.3 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发技术第18-20页
        1.3.4 EST-SSR分子标记的应用第20-21页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1.5 技术路线第22-24页
2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丹霞梧桐EST-SSR标记开发第24-40页
    2.1 实验材料第24页
        2.1.1 植物材料第24页
        2.1.2 实验试剂第24页
        2.1.3 实验仪器第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30页
        2.2.1 总RNA提取第24-26页
        2.2.2 DNA提取及检测第26-28页
        2.2.3 引物设计第28页
        2.2.4 多态性位点检测第28-3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0-37页
        2.3.1 转录组拼接结果第30-31页
        2.3.2 SSR序列的数量与特征第31-33页
        2.3.3 多态性位点检测结果第33-37页
        2.3.4 多态性位点有效性验证第37页
    2.4 讨论第37-40页
        2.4.1 丹霞梧桐转录组SSR位点特征第37-38页
        2.4.2 提高多态性位点选择效率的方法第38-40页
3 丹霞梧桐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第40-62页
    3.1 实验材料第40-41页
        3.1.1 群体采集地概况第40-41页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1页
    3.2 实验方法第41页
        3.2.1 DNA提取第41页
        3.2.2 PCR扩增与基因分型第41页
    3.3 数据统计及分析第41-44页
        3.3.1 遗传多样性第41-42页
        3.3.2 种群遗传结构第42-43页
        3.3.3 瓶颈效应检测第43页
        3.3.4 群体分化时间及大小评估第43-44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4-57页
        3.4.1 遗传多样性第44-47页
        3.4.2 群体遗传分化第47-50页
        3.4.3 群体遗传结构第50-54页
        3.4.4 种群瓶颈效应分析第54-55页
        3.4.5 群体分化时间及有效群体大小估测第55-57页
    3.5 讨论第57-62页
        3.5.1 丹霞梧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第57-59页
        3.5.2 丹霞梧桐群体间遗传结构第59-60页
        3.5.3 群体分化时间及有效群体大小估测第60-62页
4 丹霞梧桐的保护策略第62-64页
5 结论与创新第64-66页
    5.1 结论第64-65页
        5.1.1 丹霞梧桐EST-SSR位点开发第64页
        5.1.2 丹霞梧桐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第64-65页
    5.2 创新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6页
附录A第76-78页
附录B第78-80页
附录C第80-82页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82-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拟洗衣废水对两种栀子的生长及生理影响
下一篇:生产性景观在城乡绿道中的应用研究--以哈密伊州区三环路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