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1 试卷讲评课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1.2.2 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3 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研究策略 | 第10-12页 |
1.2.4 对已有文献的思考分析 | 第12页 |
1.3 研究的问题 | 第12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的意义 | 第13-16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内涵 | 第16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17页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7页 |
2.2.3 学习迁移理论 | 第17页 |
2.2.4 “再创造”理论 | 第17-18页 |
2.2.5 学习金字塔理论 | 第18-20页 |
第3章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第20-30页 |
3.1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调查设计说明 | 第20页 |
3.1.1 调查设计与目的 | 第20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20页 |
3.2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调查结果与数据统计 | 第20-27页 |
3.3 当前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第4章“二五六”主体教学模式概述 | 第30-40页 |
4.1 “二五六”主体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30页 |
4.2 实施原则 | 第30-32页 |
4.2.1 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 第30-31页 |
4.2.2 小组合作学习原则 | 第31页 |
4.2.3 多元互动原则 | 第31页 |
4.2.4 多元评价原则 | 第31页 |
4.2.5 当堂落实原则 | 第31-32页 |
4.3 操作程序 | 第32-37页 |
4.3.1 课前分析,知己知彼 | 第32-34页 |
4.3.2 构建模式,优化课堂 | 第34-37页 |
4.3.3 课后整理,矫正补偿 | 第37页 |
4.4 实施条件 | 第37-40页 |
4.4.1 教师层面:具备较高的数学素养 | 第37-38页 |
4.4.2 学生层面:重建学生的学习文化 | 第38页 |
4.4.3 学校层面:创建活力的教学环境 | 第38-40页 |
第5章 “二五六”主体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中的实施 | 第40-50页 |
5.1 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具体教学设计 | 第40-47页 |
5.2 实践研究 | 第47页 |
5.3 实践效果分析 | 第47-49页 |
5.4 实践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第50-54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6.2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51页 |
6.3 后期展望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8页 |
附录一: 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第58-60页 |
附录二: 西安某初中九年级上册第四次月考数学测试题 | 第60-66页 |
附录三: “二五六”主体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调查(学生问卷)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