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法制新闻道德失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23页 |
1.1 法制新闻 | 第12-17页 |
1.1.1 法制新闻概念 | 第12-13页 |
1.1.2 法制新闻特点 | 第13-14页 |
1.1.3 新媒体环境下的法制新闻 | 第14-17页 |
1.2 新闻职业道德 | 第17-18页 |
1.2.1 诚信观念 | 第17页 |
1.2.2 责任观念 | 第17-18页 |
1.2.3 公正观念 | 第18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1.3.1 国外关于新闻道德的研究 | 第19页 |
1.3.2 国内关于新闻道德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3 我国关于新闻道德失范的研究 | 第20-21页 |
1.3.4 我国关于法制新闻道德失范的研究 | 第21-23页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第23-29页 |
2.1 失范理论 | 第23-26页 |
2.1.1 失范理论源流 | 第23-25页 |
2.1.2 失范的定义 | 第25-26页 |
2.2 道德失范的定义与内涵 | 第26-28页 |
2.2.1 道德的定义和内涵 | 第26-27页 |
2.2.2 道德失范的内涵 | 第27-28页 |
2.3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2.3.1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2.3.2 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3 法制新闻道德失范表现 | 第29-45页 |
3.1 法制新闻内容失实 | 第29-33页 |
3.1.1 新闻的有偿性 | 第29-31页 |
3.1.2 法律知识的滥用性 | 第31-32页 |
3.1.3 新闻事实的无根性 | 第32-33页 |
3.2 法制新闻侵犯隐私 | 第33-36页 |
3.2.1 随意暴露报道对象的隐私 | 第34-35页 |
3.2.2 过度使用隐性采访 | 第35-36页 |
3.3 法制新闻品味低俗 | 第36-41页 |
3.3.1 缺乏道德底线的炒作 | 第37-38页 |
3.3.2 色情化、暴力化报道 | 第38-39页 |
3.3.3 过度刻画犯罪手段、细节 | 第39-41页 |
3.4 法制新闻报道不公正 | 第41-45页 |
3.4.1 原告与被告之间报道不公 | 第41-42页 |
3.4.2 公诉人与被告之间报道不公 | 第42-45页 |
4 法制新闻道德失范原因探析 | 第45-52页 |
4.1 媒体对自身双重属性权衡不均 | 第45-47页 |
4.1.1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 第45-46页 |
4.1.2 媒体“把关”功能弱化 | 第46-47页 |
4.2 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的缺席 | 第47-52页 |
4.2.1 法制新闻专业知识缺乏 | 第48-49页 |
4.2.2 新闻道德品格下降 | 第49-50页 |
4.2.3 新闻记者责任淡漠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