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肥料学论文--农家肥料论文

秸秆黑炭对农田作物生长、土壤性质及氨挥发的影响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引言第13-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6页
    1.1 生物黑炭的起源和实践意义第15-16页
    1.2 生物黑炭物理性质第16-17页
    1.3 生物黑炭化学性质第17-19页
    1.4 生物黑炭生物学性质第19-20页
    1.5 生物黑炭的固碳功能第20-21页
    1.6 生物黑炭的温室气体减排功能第21-22页
    1.7 生物黑炭对土壤肥力的改良功能第22-24页
    1.8 国际利用现状及实现生物质炭化的途径第24-26页
第二章 秸秆黑炭施用对太湖平原水稻土作物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第26-40页
    2.1 引言第26-27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27-30页
        2.2.1 土壤和黑炭第27-29页
        2.2.2 试验设计第29-30页
        2.2.3 分析测定方法第30页
        2.2.4 数据统计与作图第3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0-36页
        2.3.1 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第30-32页
        2.3.2 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变化第32-33页
        2.3.3 土壤 pH、CEC 和容重的变化第33-35页
        2.3.4 土壤 TOC 和全 N 动态第35-36页
    2.4 讨论第36-38页
        2.4.1 黑炭施入提高稻麦农田土壤生产力第36-37页
        2.4.2 黑炭施入提高稻麦农田土壤固碳作用第37-38页
    2.5 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秸秆黑炭施用对东南丘陵区红壤和华北平原潮土作物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第40-55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41-44页
        3.2.1 土壤和黑炭第41-43页
        3.2.2 试验设计第43-44页
        3.2.3 分析测定方法第44页
        3.2.4 数据统计与作图第44页
    3.3 结果分析第44-51页
        3.3.1 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第44-48页
        3.3.2 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第48-51页
    3.4 讨论第51-53页
    3.5 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秸秆黑炭施用对水稻土、酸性红壤和碱性潮土肥料氨挥发的影响第55-61页
    4.1 引言第55-56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56-57页
        4.2.1 土壤和黑炭第56页
        4.2.2 试验设计第56页
        4.2.3 分析测定方法第56页
        4.2.4 数据统计与作图第56-57页
    4.3 结果分析第57-58页
        4.3.1 秸秆黑炭施用对太湖平原水稻土氨挥发的影响第57页
        4.3.2 秸秆黑炭施用对华北平原潮土以及东南丘陵区红壤氨挥发的影响第57-58页
    4.4 讨论第58-59页
    4.5 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61-64页
    5.1 本研究主要结果第61-62页
    5.2 取得的进展和新认识第62页
    5.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近期工作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3页
致谢第73-74页
作者简介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坡面细沟水流分离能力对水力学特征的响应过程研究
下一篇:高压电机定子绕组局部放电指纹库建立方法及放电模式识别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