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次 | 第10-13页 |
表索引 | 第13-14页 |
图索引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1.2.1 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2.2 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分析 | 第17-19页 |
1.2.3 景观格局动态模拟 | 第19-21页 |
1.2.4 CLUE-S模型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第26-3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6-29页 |
2.1.1 自然条件状况 | 第26-27页 |
2.1.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7-28页 |
2.1.3 文化景观的组成 | 第28-29页 |
2.2 资料来源和数据处理 | 第29-35页 |
2.2.1 资料来源 | 第29-30页 |
2.2.2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30-31页 |
2.2.3 遥感影像解译 | 第31-35页 |
3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格局分析 | 第35-45页 |
3.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 第35-38页 |
3.2 哈尼梯田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 第38-41页 |
3.2.1 2005年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 第38-39页 |
3.2.2 2013 年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 第39-41页 |
3.3 景观类型变化过程分析 | 第41-44页 |
3.3.1 景观类型变化分析 | 第41-42页 |
3.3.2 景观类型转移矩阵 | 第42-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4 哈尼梯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 第45-54页 |
4.1 驱动因子的选取 | 第45-46页 |
4.1.1 驱动因子的选取原则 | 第45页 |
4.1.2 驱动因子的选取 | 第45-46页 |
4.2 驱动因子分析 | 第46-48页 |
4.3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8-52页 |
4.3.1 景观类型分析 | 第48-50页 |
4.3.2 回归分析 | 第50-52页 |
4.4 精度检验 | 第52-54页 |
5 基于CLUE-S模型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情景模拟 | 第54-67页 |
5.1 CLUE-S模型概述 | 第54-57页 |
5.1.1 CLUE-S模型原理 | 第54-55页 |
5.1.2 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 | 第55页 |
5.1.3 转换规则 | 第55-56页 |
5.1.4 空间分配过程 | 第56-57页 |
5.3 模型参数的设定 | 第57-60页 |
5.3.1 主要参数 | 第57-58页 |
5.3.2 回归方程参数 | 第58-59页 |
5.3.3 景观类型转移矩阵 | 第59页 |
5.3.4 区域约束文件 | 第59-60页 |
5.3.5 土地需求文件 | 第60页 |
5.3.6 起始年景观类型图 | 第60页 |
5.3.7 驱动因子文件 | 第60页 |
5.4 土地需求量的确定 | 第60-63页 |
5.4.1 2005年至2013年 | 第61页 |
5.4.2 2013年至2020年 | 第61-63页 |
5.5 基于CLUE-S模型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情景模拟 | 第63-67页 |
5.5.1 模型精度评价 | 第63-64页 |
5.5.2 景观格局情景模拟 | 第64-67页 |
6 对哈尼梯田农业文化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第67-71页 |
6.1 哈尼梯田农业文化景观面临的问题 | 第67-68页 |
6.1.1 景观生态方面 | 第67页 |
6.1.2 文化传统方面 | 第67-68页 |
6.2 对文化景观遗产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第68-71页 |
6.2.1 加强对哈尼梯田农业文化景观的整体研究 | 第68页 |
6.2.2 制定发展规划,控制关键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 | 第68-69页 |
6.2.3 发展集生态、经济效益为一体的生态旅游 | 第69页 |
6.2.4 提高传统农耕生产的收入水平 | 第69页 |
6.2.5 保护哈尼族传统聚落 | 第69-70页 |
6.2.6 提高居民的教育水平 | 第70页 |
6.2.7 加强宣传,鼓励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工作 | 第70-7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7.2 文章的创新之处 | 第72页 |
7.3 问题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