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重阳节俗的文化阐释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 | 第8-12页 |
一、宏观研究 | 第8-10页 |
二、微观研究 | 第10-12页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创新之处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唐人重阳节的文化心理 | 第16-28页 |
第一节 统治者的文化心理 | 第16-20页 |
一、享受节日快乐 | 第16-18页 |
二、利用节俗活动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士人的文化心理 | 第20-25页 |
一、追求价值 | 第20-22页 |
二、宣泄情感 | 第22-25页 |
第三节 平民的文化心理 | 第25-26页 |
一、企盼农业丰收 | 第25页 |
二、全心享受节日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唐代重阳节俗的变迁 | 第28-64页 |
第一节 唐以前的重阳节俗 | 第28-34页 |
一、先秦两汉时期 | 第28-30页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30-34页 |
第二节 文化视角下唐代重阳节俗的嬗变 | 第34-51页 |
一、宴赏的盛行与制度化 | 第35-38页 |
二、节俗活动的延长与改易 | 第38-39页 |
三、大射习俗的兴废 | 第39-41页 |
四、登高与临水活动的变化 | 第41-43页 |
五、菊花、茱萸的新价值 | 第43-48页 |
六、食俗的定型 | 第48-51页 |
七、药市的出现 | 第51页 |
第三节 唐代重阳节俗的时代特征 | 第51-53页 |
一、继承与创新并存 | 第51-52页 |
二、官方色彩浓厚 | 第52页 |
三、高雅化与平民化交织 | 第52-53页 |
四、娱乐色彩相对浓厚 | 第53页 |
第四节 唐代重阳节俗变迁的原因 | 第53-62页 |
一、政治经济因素 | 第54-56页 |
二、宗教因素 | 第56-58页 |
三、其他因素 | 第58-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唐代重阳节俗的文化释读 | 第64-76页 |
第一节 儒家礼制文化价值 | 第64-67页 |
一、重视孝道 | 第64-65页 |
二、天伦团聚 | 第65-67页 |
第二节 社会民俗文化功能 | 第67-72页 |
一、娱乐功能 | 第67-69页 |
二、辟邪趋吉 | 第69-71页 |
三、交际应酬 | 第71-72页 |
第三节 宗教文化意义 | 第72-74页 |
一、佛教文化意义 | 第72-73页 |
二、道教文化意义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后记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