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利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8-9页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9-11页
    1.3 研究方法第11页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第11-13页
    1.5 基本概念界定第13-14页
第2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改造与利用的缘起第14-24页
    2.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改造与利用的可能性第14-16页
        2.1.1 对建党以来党的传统文化观的总结与反思第14-15页
        2.1.2 大量知识分子涌入延安,为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利用提供了人才支撑第15页
        2.1.3 延安地区传统文化因素制约着当地文化的发展进步第15-16页
    2.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改造与利用的必要性第16-24页
        2.2.1 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题中之义第16-18页
        2.2.2 宣传民族文化、争取抗战胜利的现实需求第18-20页
        2.2.3 与国民党集团进行思想文化斗争的应有举措第20-21页
        2.2.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动实践第21-22页
        2.2.5 加强党的建设自身的实际需要第22-24页
第3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改造与利用的具体实践第24-45页
    3.1 对传统哲学的改造与利用第24-28页
        3.1.1 对中国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挖掘阐述第24-26页
        3.1.2 引导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第26-27页
        3.1.3 改造、利用中国传统哲学服务于客观现实第27-28页
    3.2 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改造与利用第28-31页
        3.2.1 对新旧道德做了界定第28-29页
        3.2.2 用马克思主义对旧道德进行改造第29-30页
        3.2.3 对传统道德注入了抗日战争的新血液第30-31页
    3.3 对传统戏剧的改造与利用第31-34页
        3.3.1 “旧瓶装新酒”第31-32页
        3.3.2 创作上的群众路线和集体主义第32-33页
        3.3.3 坚持唯物史观第33-34页
    3.4 对传统音乐的改造与利用第34-36页
        3.4.1 对传统民乐(包括民族歌谣)的搜集、整理与改造第34-35页
        3.4.2 抗战音乐运动第35-36页
    3.5 对传统美术的改造与利用第36-40页
        3.5.1 对传统木刻的扬弃与创新第37-39页
        3.5.2 对传统漫画的改造与利用第39-40页
    3.6 对传统舞蹈艺术的改造与利用第40-42页
        3.6.1 重视改造与利用的群众性,表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第40-41页
        3.6.2 重视改造与利用的民族性,具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第41-42页
    3.7 对传统文化改造与利用的特点第42-44页
        3.7.1 改造与利用的阶级性与政治性第42-43页
        3.7.2 改造与利用的民族性与现实性第43-44页
    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改造与利用的成效及不足第45-52页
    4.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改造与利用的成效第45-50页
        4.1.1 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确立提供了传统文化上的依据第45-46页
        4.1.2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第46-47页
        4.1.3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基础第47-48页
        4.1.4 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道德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第48-49页
        4.1.5 为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思想文化斗争提供了理论和现实支撑第49页
        4.1.6 为延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第49-50页
    4.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改造与利用的不足第50-52页
第5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改造与利用的启示第52-56页
    5.1 在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先进思想的指导第52-53页
    5.2 发掘文化资源时既要继承和弘扬传统,又要创造新的民族形式第53-54页
    5.3 利用文化资源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注重民众的可接受性第54页
    5.4 必须树立科学的文化观,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第54-55页
    5.5 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55-56页
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62页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服务型政府视角下道路运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公平理论视角下的我国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