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9-22页 |
| 1.1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 第9-10页 |
| 1.1.1 能源紧缺 | 第9页 |
| 1.1.2 臭氧层破坏 | 第9-10页 |
| 1.1.3 全球变暖 | 第10页 |
| 1.2 CO_2工质的特性 | 第10-11页 |
| 1.3 跨临界 CO_2循环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3.1 跨临界 CO_2循环的主要应用领域 | 第11-12页 |
| 1.3.2 跨临界 CO_2循环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1.4 联合循环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1.5 本文提出的两种新型 CCHP 循环 | 第19-20页 |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2 冷热电联合循环的性能评价 | 第22-30页 |
| 2.1 国内外对冷热电联合循环的性能评价方式 | 第22-28页 |
| 2.2 本文对冷热电联合循环性能的评价方式 | 第28-30页 |
| 3 A 型跨临界 CO_2冷热电联合循环性能研究 | 第30-46页 |
| 3.1 A 型联合循环的特点 | 第30-33页 |
| 3.1.1 喷射器的结构特点 | 第30-31页 |
| 3.1.2 A 型联合循环系统组成和循环过程 | 第31-33页 |
| 3.2 A 型联合循环的数学模型 | 第33-39页 |
| 3.2.1 喷射器模型 | 第33-35页 |
| 3.2.2 A 型循环的热力学计算 | 第35-36页 |
| 3.2.3 系统□效率 | 第36-37页 |
| 3.2.4 系统其他循环条件 | 第37-38页 |
| 3.2.5 系统及其相关环境条件 | 第38-39页 |
| 3.3 A 型循环的热力学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39-45页 |
| 3.3.1 基本循环计算结果 | 第39-40页 |
| 3.3.2 损失分析 | 第40-42页 |
| 3.3.3 膨胀机抽气率对系统的影响 | 第42页 |
| 3.3.4 膨胀机进口温度对系统的影响 | 第42-43页 |
| 3.3.5 膨胀机进口压力对系统的影响 | 第43页 |
| 3.3.6 膨胀机抽气压力对系统的影响 | 第43-44页 |
| 3.3.7 蒸发温度对系统的影响 | 第44-45页 |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 4 B 型跨临界 CO_2冷热电联合循环性能研究 | 第46-55页 |
| 4.1 B 型联合循环的特点 | 第46-47页 |
| 4.2 B 型联合循环的数学模型 | 第47-49页 |
| 4.2.4 系统其他循环条件 | 第47-48页 |
| 4.2.5 系统及其相关环境条件 | 第48-49页 |
| 4.3 B 型循环的热力学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49-54页 |
| 4.3.1 基本循环计算结果 | 第49-50页 |
| 4.3.2 损失分析 | 第50-51页 |
| 4.3.3 膨胀机抽气率对系统的影响 | 第51页 |
| 4.3.4 膨胀机进口温度对系统的影响 | 第51-52页 |
| 4.3.5 膨胀机进口压力对系统的影响 | 第52页 |
| 4.3.6 膨胀机抽气压力对系统的影响 | 第52-53页 |
| 4.3.7 蒸发温度对系统的影响 | 第53-54页 |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 5 两种新型联合循环的比较 | 第55-63页 |
| 5.1 两种新型联合循环的共同特点 | 第55-56页 |
| 5.2 两种新型联合循环的比较 | 第56-59页 |
| 5.3 新型循环和传统 CO_2喷射式制冷循环比较 | 第59-61页 |
| 5.4 小结 | 第61-63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 6.2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展望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附录 | 第72页 |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目录 | 第72页 |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