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游牧到定牧—生态恢复视野下草原聚落重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37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8页
        1.1.1 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第11-13页
        1.1.2 草原人居环境建设现状第13-17页
        1.1.3 问题的提出第17页
        1.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2 概念界定第18-23页
        1.2.1 生态恢复、重构第18-19页
        1.2.2 草原聚落、牧区、牧户第19-22页
        1.2.3 内蒙古中部地区第22-23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23-30页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23-25页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25-30页
        1.3.3 既往学术研究的不足第30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0-34页
        1.4.1 研究内容第30-31页
        1.4.2 研究方法第31-33页
        1.4.3 论文框架第33-34页
    1.5 论文写作说明第34-35页
    1.6 小结第35-37页
第2章 从游牧到定牧的草原生态环境变迁第37-57页
    2.1 游牧的形成背景第37-43页
        2.1.1 自然环境特征第37-41页
        2.1.2 游牧业的形成第41-43页
    2.2 定牧的形成过程第43-52页
        2.2.1 草场范围内的“游居”第43-44页
        2.2.2 一定范围内的定居轮牧第44-46页
        2.2.3 完全意义的定牧第46-52页
    2.3 草原生态现状特征第52-55页
        2.3.1 整体生态退化第52-53页
        2.3.2 局部出现改善第53-54页
        2.3.3 保护重点转移第54-55页
    2.4 小结第55-57页
第3章 游牧时期草原聚落的生态特点第57-83页
    3.1 游牧聚落的本质第57-58页
        3.1.1 游牧的载体第57页
        3.1.2 游牧的特点第57-58页
    3.2 游牧聚落的形式第58-77页
        3.2.1 居住建筑第58-67页
        3.2.2 祭祀建筑第67-72页
        3.2.3 聚落单元第72-77页
    3.3 游牧聚落的生态体现第77-82页
        3.3.1 天人合一的宇宙生态观第77-78页
        3.3.2 朴素实用的低技生态观第78-80页
        3.3.3 互助合作的实践生态观第80-81页
        3.3.4 敬畏自然的信仰生态观第81-82页
    3.4 小结第82-83页
第4章 定牧时期草原聚落的生态视野第83-105页
    4.1 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第83-86页
        4.1.1 生态系统的概念第83页
        4.1.2 生态系统的特点第83-84页
        4.1.3 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第84-86页
    4.2 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组成因子第86-99页
        4.2.1 主体因子及其属性第87-93页
        4.2.2 文化因子及其属性第93-97页
        4.2.3 环境因子及其属性第97-99页
    4.3 草原生态退化机理第99-103页
        4.3.1 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第99-100页
        4.3.2 生态退化的影响因素第100-103页
    4.4 小结第103-105页
第5章 定牧时期草原聚落重构与生态恢复第105-115页
    5.1 定牧草原聚落重构的思路第105-106页
        5.1.1 定牧牧民的生态观构建第105-106页
        5.1.2 牧户与公共设施的生态格局第106页
        5.1.3 牧户单元的生态化设计第106页
    5.2 定牧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第106-109页
        5.2.1 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第106-108页
        5.2.2 定牧生活方式的转变第108-109页
        5.2.3 定牧生产方式的转变第109页
    5.3 继承——游牧生态意识的升华第109-112页
        5.3.1 “互相善待”的生存之道第109-110页
        5.3.2 人畜草三位一体的生态意识第110-111页
        5.3.3 定牧新型合作社的建立第111-112页
    5.4 创新——定牧生态技术的提升第112-114页
        5.4.1 游牧技术手段的特点第112-113页
        5.4.2 定牧生态技术的现状第113页
        5.4.3 定牧技术手段的改进第113-114页
    5.5 小结第114-115页
第6章 定牧草场牧户与公共设施的生态格局第115-141页
    6.1 萨麦苏木调研第115-120页
        6.1.1 萨麦苏木基本现状第115-117页
        6.1.2 萨麦苏木公共设施现状第117-120页
    6.2 草场牧户现状特征第120-123页
        6.2.1 草原聚落等级的梯度性第120-121页
        6.2.2 牧户单元的分散、集聚性第121-122页
        6.2.3 牧户单元的动态迁移性第122-123页
        6.2.4 牧户单元的生态、和谐性第123页
    6.3 草场牧户的适宜规模第123-130页
        6.3.1 人畜草的生态平衡第123-125页
        6.3.2 适宜人口规模分析第125-129页
        6.3.4 适宜牧户规模分析第129-130页
    6.4 草场牧户的生态化分布第130-132页
        6.4.1 基本原则第130-131页
        6.4.2 整体大分散第131页
        6.4.3 局部大聚居第131-132页
    6.5 公共设施的合理配置第132-139页
        6.5.1 公共设施分布特征第132-134页
        6.5.2 公共设施合理分布第134-136页
        6.5.3 嘎查“牧民之家”设计第136-139页
    6.6 小结第139-141页
第7章 定牧草场牧户单元的生态化设计第141-179页
    7.1 定牧草场牧户单元现状第141-155页
        7.1.1 七个嘎查基本情况第141-149页
        7.1.2 牧户单元定居现状第149-153页
        7.1.3 牧户单元存在的问题第153-155页
    7.2 牧户单元建筑模式分析第155-165页
        7.2.1 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第155-157页
        7.2.2 尊重牧民生活习惯的居住空间第157-162页
        7.2.3 定牧状态下牲畜适应的使用空间第162-164页
        7.2.4 人畜草平衡下的院落空间第164-165页
    7.3 牧户单元的生态技术第165-172页
        7.3.1 适应性地域生态技术第165-168页
        7.3.2 牧区可再生能源利用第168-172页
    7.4 牧户单元生态设计构思第172-178页
        7.4.1 牧户单元设计的构思第172-174页
        7.4.2 节能设计的考虑第174-177页
        7.4.3 生态效果的体现第177-178页
    7.5 小结第178-179页
第8章 结论与建议第179-187页
    8.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第179-185页
        8.1.1 研究结论第179-182页
        8.1.2 研究创新点第182-185页
    8.2 后续研究的展望第185-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205页
附录A 草原牧区(嘎查)人居环境现状调研第205-208页
附录B 生态移民定居点(牧民)基本状况调研第208-210页
附录C 内蒙古草原牧区调研完成情况第210-212页
附录D 嘎查“牧民之家”公共建设设计第212-21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13-215页
致谢第215页

论文共2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氧化锌改性界面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Me-Al-C/N陶瓷涂层的结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