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9-16页 |
1.1 五苓散原文 | 第9页 |
1.2 五苓散方解论述 | 第9-16页 |
1.2.1 药物组成、煎服法及加减 | 第9-10页 |
1.2.2 古代医家对五苓散方解的论述 | 第10页 |
1.2.3 五苓散主治证候的争议 | 第10-11页 |
1.2.4 五苓散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11-12页 |
1.2.5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范围 | 第12-16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2.1 数据准备及预处理 | 第16-17页 |
2.1.1 医案采集范围 | 第16页 |
2.1.2 医案采集方法 | 第16页 |
2.1.3 医案纳入标准 | 第16页 |
2.1.4 医案排除标准 | 第16-17页 |
2.2 数据规范 | 第17-19页 |
2.2.1 症状规范 | 第17-18页 |
2.2.2 诊断及治法规范 | 第18页 |
2.2.3 中药名称及剂量规范 | 第18-19页 |
2.3 数据库的建立 | 第19页 |
2.4 数据挖掘 | 第19-22页 |
2.4.1 关联规则 | 第19-20页 |
2.4.2 因子分析 | 第20页 |
2.4.3 解释和应用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证治规律研究结果 | 第22-46页 |
3.1 发病规律 | 第22-25页 |
3.1.1 性别 | 第22页 |
3.1.2 年龄 | 第22-23页 |
3.1.3 发病季节 | 第23页 |
3.1.4 病因 | 第23-24页 |
3.1.5 发病病程 | 第24-25页 |
3.1.6 病程与疗程的相关性 | 第25页 |
3.2 辨证规律 | 第25-33页 |
3.2.1 症状及体征 | 第25-28页 |
3.2.2 舌象 | 第28-31页 |
3.2.3 脉象 | 第31-33页 |
3.3 证候及治法 | 第33-37页 |
3.3.1 证候 | 第33-35页 |
3.3.2 治法 | 第35-37页 |
3.4 用药规律 | 第37-46页 |
3.4.1 原方各药使用情况 | 第37-40页 |
3.4.2 原方药物整体用药情况 | 第40-41页 |
3.4.3 加味药物使用规律 | 第41-44页 |
3.4.4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高频症状及高频加味药物之间的规律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 第46-55页 |
4.1 五苓散证的一般发病规律 | 第46页 |
4.1.1 性别 | 第46页 |
4.1.2 年龄 | 第46页 |
4.1.3 发病季节 | 第46页 |
4.1.4 病因 | 第46页 |
4.1.5 病程 | 第46页 |
4.1.6 病程与疗程的关系 | 第46页 |
4.2 五苓散证的辨证规律 | 第46-49页 |
4.2.1 症状 | 第46-48页 |
4.2.2 舌象 | 第48-49页 |
4.2.3 脉象 | 第49页 |
4.3 五苓散证证候及治法 | 第49-50页 |
4.3.1 主证及兼证 | 第49页 |
4.3.2 治法 | 第49-50页 |
4.4 五苓散的用药规律 | 第50-53页 |
4.4.1 基于频数分析的一般用药规律 | 第50页 |
4.4.2 基于因子分析的高频药物内在规律 | 第50-52页 |
4.4.3 基于关联规则寻找“药—药”与“症—药”关联规律 | 第52-53页 |
4.5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规律总结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