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5页 |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8-11页 |
1. 选题的缘由 | 第8-9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3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 历史研究方法 | 第13页 |
2.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3. 定性分析法 | 第13页 |
(四)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1. 论文的重点、难点 | 第13-14页 |
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简述 | 第15-19页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 安全 | 第15-16页 |
2. 安全共同体 | 第16-17页 |
(二)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19页 |
1. 集体安全 | 第17-19页 |
二、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构进程 | 第19-32页 |
(一) 冷战时期东盟安全共同体建构的初期 | 第20-23页 |
1. 东盟安全合作的历史背景 | 第20页 |
2. 东盟在安全领域的双边防务合作 | 第20-21页 |
3. 东盟安全合作的成就 | 第21-23页 |
(二) 冷战后东盟安全合作的调整 | 第23-26页 |
1. 东盟新安全观的提出以及调整 | 第23-25页 |
2. 东盟安全战略调整的原因 | 第25页 |
3. 东盟地区论坛的建立 | 第25-26页 |
(三) “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内容、特点和地位 | 第26-32页 |
1. “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内容 | 第27-28页 |
2. “东盟安全共同体”的特点 | 第28-30页 |
(1) 坚持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协商的原则 | 第28-29页 |
(2) 开放性 | 第29页 |
(3) 合作安全观和综合安全观并存 | 第29-30页 |
3. 东盟安全共同体在东盟共同体中的地位 | 第30-32页 |
三、“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的制约因素 | 第32-36页 |
(一) 东盟国家层次 | 第32-33页 |
1. 东盟国家的内部矛盾 | 第32页 |
2. 东盟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 | 第32页 |
3. 东盟国家与区域外的双边安全合作 | 第32-33页 |
(二) 东盟地区层次 | 第33-34页 |
1. 主导性大国的缺乏 | 第33页 |
2. “东盟方式”的制约 | 第33-34页 |
3. 东盟国家安全诉求差异的影响 | 第34页 |
(三) 国际体系层次 | 第34-36页 |
1. 东盟地区论坛的影响 | 第34页 |
2. 新地区主义的兴起 | 第34-35页 |
3. 国际格局的变动 | 第35-36页 |
四、“东盟安全共同体”发展前景浅析 | 第36-40页 |
(一) “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成和发展完善 | 第36-37页 |
1. 东盟国家的安全需要 | 第36页 |
2. 全球一体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3. “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完善 | 第37页 |
(二) “东盟安全共同体”面临严峻挑战 | 第37-40页 |
1. 战争的问题 | 第37页 |
2.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影响 | 第37-38页 |
3. 东盟国家与区域外国家合作的影响 | 第38-40页 |
五、“东盟安全共同体”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 第40-46页 |
(一) “东盟安全共同体”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 第40-41页 |
1. 有助于营造中国发展需要的周边环境 | 第40页 |
2. 减少区域外大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 | 第40页 |
3. 提供新的对话平台,促进中国东盟之间的交流合作 | 第40-41页 |
(二) “东盟安全共同体”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 第41-42页 |
1. 东盟国家集体对抗中国的力量增强 | 第41页 |
2. 南海领土争端将复杂化 | 第41-42页 |
(三) 中国应对“东盟安全共同体”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措施 | 第42-46页 |
1. 加强与整个东盟内部国家的合作,建立战略互信 | 第42-43页 |
2. 开展双边合作,分散东盟集体对抗中国的力量 | 第43-44页 |
3. 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安全合作,引导建立区域性合作机制 | 第44页 |
4. 进行预防性外交,减少冲突的可能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