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同法中的预约制度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一、预约的法律理论 | 第12-25页 |
(一) 概述 | 第12-13页 |
(二) 预约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3-16页 |
1、本约 | 第13-14页 |
2、附停止条件的合同 | 第14-15页 |
3、选择权合同 | 第15页 |
4、强制缔约的合同 | 第15-16页 |
(三) 预约的法律特征 | 第16-18页 |
1、当事人达成合意 | 第16页 |
2、当事人须有受合同约束的意思 | 第16-17页 |
3、以订立本约为目的 | 第17页 |
4、合同内容应具有确定性 | 第17-18页 |
(四) 预约的效力 | 第18-19页 |
(五) 预约的学理分类 | 第19-21页 |
1、单务预约与双务预约 | 第19-20页 |
2、将行谈判的预约和带未决条款的预约 | 第20-21页 |
(六) 典型的预约合同 | 第21-25页 |
1、商品房买卖合同的预约协议 | 第21-22页 |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 第22-25页 |
二、预约在法律机制下的困境 | 第25-36页 |
(一) 适用范围不能满足需要 | 第25-27页 |
(二) 形式要件降低存在价值 | 第27-29页 |
(三) 内容要求违背合同初衷 | 第29-32页 |
(四) 责任方式扩张责任范围 | 第32-36页 |
1、损害赔偿 | 第32-34页 |
2、强制履行 | 第34-36页 |
三、以非法律机制为主重构预约制度 | 第36-47页 |
(一) 预约困境的根源 | 第36-37页 |
(二) 预约的存在基础——拘束力 | 第37-38页 |
(三) 非法律机制的拘束力 | 第38-42页 |
1、非法律合作的一般模型 | 第38-41页 |
2、信息社会强化声誉机制 | 第41-42页 |
(四) 重构的预约制度 | 第42-47页 |
1、以非法律机制取代法律机制 | 第42-44页 |
2、法律机制的意义 | 第44-45页 |
3、填补预约在法律机制中的空白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
附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