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混凝土弯箱梁桥的受力特点和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混凝土弯箱梁桥的受力特点 | 第10-11页 |
1.2.2 预应力混凝土弯箱梁桥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桥梁的抗震研究现状及规范规定 | 第12-14页 |
1.3 本文研究方案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混凝土弯箱梁桥震害特征与分析 | 第16-22页 |
2.1 桥梁概况 | 第16-17页 |
2.2 病害特征 | 第17-20页 |
2.2.1 桥面铺装的损伤 | 第17页 |
2.2.2 桥梁上部结构的损伤 | 第17-18页 |
2.2.3 桥梁主梁桥墩损伤 | 第18-19页 |
2.2.4 支座及支座垫石损伤 | 第19-20页 |
2.3 桥梁病害成因的初判 | 第20-21页 |
2.4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混凝土弯箱梁桥的数值分析 | 第22-44页 |
3.1 桥梁有限元分析时考虑因素 | 第22页 |
3.2 桥梁的计算目的、方法及内容 | 第22-24页 |
3.2.1 计算的目的、方法 | 第22-23页 |
3.2.2 计算内容 | 第23-24页 |
3.3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4-26页 |
3.3.1 桥梁截面特性 | 第24页 |
3.3.2 材料参数的选择 | 第24-25页 |
3.3.3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3.4 主梁内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3.5 支座约束反力、位移计算结果分析 | 第29-43页 |
3.5.1 恒载作用下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3.5.2 温度荷载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3.5.3 预应力效应作用下的支座响应 | 第33页 |
3.5.4 活载作用下的支座响应 | 第33-35页 |
3.5.5 不同地震等级对支座的影响 | 第35-40页 |
3.5.6 最不利荷载效应组合 | 第40-43页 |
3.6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震损弯桥维修加固技术研究 | 第44-51页 |
4.1 桥梁病害原因系统分析 | 第44-47页 |
4.2 桥梁修复建议 | 第47页 |
4.3 桥梁维修加固的原则、主要内容 | 第47-48页 |
4.3.1 桥梁维修加固的原则 | 第47-48页 |
4.3.2 桥梁维修加固的主要内容 | 第48页 |
4.4 桥梁维修加固施工工艺 | 第48-50页 |
4.4.1 主梁的纠偏复位施工工艺 | 第49页 |
4.4.2 墩柱复位及修复施工工艺 | 第49页 |
4.4.3 支座更换的施工工艺 | 第49-50页 |
4.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震损弯桥维修加固监控 | 第51-68页 |
5.1 监控目的和内容 | 第51页 |
5.2 桥梁监测点布置 | 第51-52页 |
5.2.1 桥墩墩身监控测点布置 | 第51-52页 |
5.2.2 桥面铺装中伸缩缝的监控 | 第52页 |
5.2.3 主梁顶升过程中的监控 | 第52页 |
5.3 监控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52-67页 |
5.3.1 墩身监控过程中横桥向位移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52-55页 |
5.3.2 墩身纠偏监控过程中裂缝宽度的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55-67页 |
5.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