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9-13页 |
1.1 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 第9-10页 |
1.3 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 第10页 |
1.4 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认识 | 第10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12-13页 |
2 研究对象 | 第13-22页 |
2.1 病例来源及收集 | 第13页 |
2.2 临床诊断标准 | 第13-19页 |
2.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 第13页 |
2.2.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2.2.3 糖尿病肾病诊断及分期 | 第14-15页 |
2.2.4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第15-19页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9-20页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0页 |
2.5 病例剔除 | 第20-21页 |
2.6 脱落标准 | 第21页 |
2.7 中止研究标准 | 第21页 |
2.8 合并及禁用药规定 | 第21-2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3.1 研究方案设计 | 第22页 |
3.1.1 试验方法 | 第22页 |
3.1.2 病例数量及分组 | 第22页 |
3.2 研究用药及药品管理 | 第22-23页 |
3.2.1 研究用药 | 第22页 |
3.2.2 药品管理 | 第22-23页 |
3.3 治疗方案 | 第23页 |
3.3.1 基础治疗 | 第23页 |
3.3.2 试验给药方案 | 第23页 |
3.4 疗效指标及判断标准 | 第23-24页 |
3.5 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的临床观察 | 第24页 |
3.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页 |
4 结果 | 第24-28页 |
4.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 第24-25页 |
4.2 两组疗效比较情况 | 第25-27页 |
4.2.1 辨病辨证与固定成方组肾功能疗效情况 | 第25页 |
4.2.2 辨病辨证与固定成方组ACR及HbA1c疗效情况 | 第25-26页 |
4.2.3 辨病辨证与固定成方组视力变化情况 | 第26页 |
4.2.4 辨病辨证与固定成方组眼底疗效情况 | 第26页 |
4.2.5 辨病辨证与固定成方组症候变化情况 | 第26-27页 |
4.3 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4.3.1 ACR与年龄、DR病程、DM病程、高血压病史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页 |
4.3.2 ACR与视力、眼底、Ccr、GFR、HbA1c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5 讨论 | 第28-39页 |
5.1 DKD与DR同治的基础 | 第28页 |
5.1.1 DKD与DR的发病机理 | 第28页 |
5.1.2 DKD与DR同治的出发点 | 第28页 |
5.2 西医对DKD与DR的认识 | 第28-31页 |
5.2.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第28-29页 |
5.2.2 糖尿病性肾病 | 第29-30页 |
5.2.3 糖尿病性肾病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 第30-31页 |
5.3 中医对DKD与DR的相关认识 | 第31-33页 |
5.3.1 肝肾同源为基础 | 第31页 |
5.3.2 五行相生为结构 | 第31页 |
5.3.3 异病同治为原则 | 第31-32页 |
5.3.4 整体观为认识 | 第32页 |
5.3.5 “气阴两虚,脉络瘀阻”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证型 | 第32-33页 |
5.4 病证结合的应用 | 第33页 |
5.5 研究用药分析 | 第33-36页 |
5.5.1 芪明颗粒的研究 | 第33-34页 |
5.5.2 辨病辨证加味中药 | 第34-36页 |
5.6 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5.6.1 对肾功能的影响 | 第36页 |
5.6.2 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 第36-37页 |
5.6.3 对ACR的影响 | 第37页 |
5.6.4 对眼底、视力的影响 | 第37页 |
5.6.5 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 第37-38页 |
5.6.6 相关性研究 | 第38页 |
5.6.7 安全性分析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问题及展望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1:综述 | 第45-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