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0.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0.1.1 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4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 科恩对马克思历史理论辩护的背景及主观原因 | 第16-24页 |
1.1 时代背景 | 第16-17页 |
1.1.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为马克思理论研究提供了条件 | 第16页 |
1.1.2 美国、英国重新出现有利于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氛围 | 第16-17页 |
1.2 理论背景 | 第17-20页 |
1.2.1 马克思没有对历史理论做系统阐释 | 第17-18页 |
1.2.2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解读存在争议 | 第18-19页 |
1.2.3 分析哲学盛行 | 第19-20页 |
1.3 主观原因 | 第20-24页 |
1.3.1 家庭出身和受教育经历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2 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的合法性问题的出现 | 第21-22页 |
1.3.3 阿尔都塞的含混表述和以撒·莱文的谈话 | 第22-24页 |
2 科恩对马克思历史理论辩护的主要内容 | 第24-47页 |
2.1 功能解释——关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主要方法 | 第24-28页 |
2.1.1 功能解释是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主要解释方法 | 第24-25页 |
2.1.2 功能解释的概念 | 第25-26页 |
2.1.3 功能解释与功能陈述、功能主义的区别 | 第26-28页 |
2.2 澄清与重构——关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28-40页 |
2.2.1 社会的物质性与社会性的区分及其意义 | 第28-29页 |
2.2.2 生产力 | 第29-33页 |
2.2.3 生产关系 | 第33-36页 |
2.2.4 经济结构 | 第36-38页 |
2.2.5 上层建筑 | 第38-40页 |
2.3 发展与首要性——关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基本命题 | 第40-47页 |
2.3.1 发展命题 | 第40-42页 |
2.3.2 首要性命题 | 第42-47页 |
3 简要评价科恩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辩护 | 第47-54页 |
3.1 辩护的积极贡献 | 第47-50页 |
3.1.1 将分析哲学的方法成功引入历史理论的研究 | 第47-48页 |
3.1.2 深化了人们对生产力概念的认识 | 第48-49页 |
3.1.3 解释了现代社会的所有制问题和中国的跨越式发展 | 第49-50页 |
3.2 辩护的不足 | 第50-54页 |
3.2.1 过分推崇功能解释的方法而反对辩证法 | 第50-52页 |
3.2.2 对上层建筑概念的界定不清楚 | 第52页 |
3.2.3 用永恒人性和人的匮乏境遇来论证发展命题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