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8页 |
1.1 肢体发育的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1.1 肢体的结构与发育 | 第12-15页 |
1.1.2 顶外胚层嵴、渐进带和极性活化区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1.3 肢体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1.4 肢体发育异常并发不孕不育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2 立题背景与实验基础 | 第19-23页 |
1.2.1 肢体发育缺陷性状小鼠的发现 | 第19-21页 |
1.2.2 胚胎致死性状小鼠的发现 | 第21-22页 |
1.2.3 相关染色体区段的快速定位 | 第22-23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3.1 杂合子自交获得相关区段重组个体 | 第24-25页 |
1.3.2 PCR-LDR分型 | 第25页 |
1.3.3 进行fine-mapping精细定位 | 第25-26页 |
1.3.4 qPCRarray的建立和评估 | 第26页 |
1.3.5 后肢发育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建立和检测 | 第26页 |
1.4 实验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49页 |
2.1 实验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28-33页 |
2.1.1 小鼠饲养 | 第28页 |
2.1.2 特异区段的同类系小鼠模型构建 | 第28-29页 |
2.1.3 小鼠QTL精细定位的表型标准 | 第29-30页 |
2.1.4 小鼠阴道涂片 | 第30-31页 |
2.1.5 小鼠生长曲线 | 第31页 |
2.1.6 小鼠胚胎解剖 | 第31-33页 |
2.2 仪器、设备以及常用软件 | 第33-37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34-36页 |
2.2.3 软件与网络资源 | 第36-3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7-48页 |
2.3.1 小鼠的全基因组DNA抽提 | 第37-38页 |
2.3.2 小鼠后肢组织RNA抽提 | 第38页 |
2.3.3 PCR-LDR基因分型 | 第38-42页 |
2.3.4 qPCRarray检测基因的选择 | 第42页 |
2.3.5 引物设计 | 第42-45页 |
2.3.6 RNA逆转录 | 第45-46页 |
2.3.7 检测基因的实时定量PCR | 第46-47页 |
2.3.8 引物的固化 | 第47页 |
2.3.9 qPCRarray的排列 | 第47-48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48-4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9-63页 |
3.1 小鼠生长曲线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3.2 DNA和RNA的抽提和电泳 | 第51-53页 |
3.2.1 全基因组DNA的抽提和电泳结果 | 第51页 |
3.2.2 DNA的扩增和电泳结果 | 第51-52页 |
3.2.3 RNA的抽提和电泳结果 | 第52-53页 |
3.3 QTL精细定位结果 | 第53-59页 |
3.3.1 377测序仪分型结果 | 第53页 |
3.3.2 表型与基因型比较 | 第53-54页 |
3.3.3 Fine-mapping结果 | 第54-55页 |
3.3.4 QTL候选基因筛选结果 | 第55-59页 |
3.4 qPCRarray的评估 | 第59-60页 |
3.5 基因表达谱检测结果 | 第60-61页 |
3.6 后肢发育相关基因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差异 | 第61-6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3-67页 |
4.1 小鼠生长曲线与致病QTL | 第63页 |
4.2 LDR分型方法的讨论 | 第63-64页 |
4.3 同类系小鼠模型构建的讨论 | 第64页 |
4.4 致病QTL的讨论 | 第64-65页 |
4.5 qPCRarray技术手段的讨论 | 第65页 |
4.6 后肢发育基因表达差异的讨论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课题来源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