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 第15-19页 |
1 病例来源 | 第15页 |
2 疾病相关标准 | 第15-19页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5页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6页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6页 |
2.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16页 |
2.6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定标准 | 第16-19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1 病例分组方法 | 第19页 |
2 治疗方法 | 第19页 |
3 观察指标 | 第19-20页 |
3.1 一般情况观察指标 | 第19页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19-20页 |
3.3 疗效观察指标 | 第20页 |
3.3.1 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测定 | 第20页 |
3.3.2 复发率测定 | 第20页 |
4 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第20-21页 |
5 统计学处理 | 第21-22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2-28页 |
1 一般情况比较 | 第22-23页 |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第22页 |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第22-23页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第23页 |
2 疗效比较 | 第23-26页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第23-24页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第24-25页 |
2.3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 第25-26页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比较 | 第26页 |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药安全性分析 | 第26-27页 |
5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 第27-28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28-50页 |
1 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 第28-38页 |
1.1 病名的研究 | 第28-29页 |
1.2 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29-30页 |
1.2.1 古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见解 | 第29页 |
1.2.2 近现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见解 | 第29-30页 |
1.3 辨证分型研究 | 第30-31页 |
1.4 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 | 第31-38页 |
1.4.1 经方治疗 | 第31-33页 |
1.4.2 自拟方治疗 | 第33-34页 |
1.4.3 其他疗法 | 第34-36页 |
1.4.4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第36-38页 |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 第38-44页 |
2.1 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38-41页 |
2.1.1 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 | 第38页 |
2.1.2 内脏高敏感 | 第38-39页 |
2.1.3 胃肠激素分泌紊乱 | 第39-40页 |
2.1.4 精神心理因素 | 第40页 |
2.1.5 遗传、饮食习惯等因素 | 第40-41页 |
2.2 现代医学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 第41-44页 |
2.2.1 一般治疗 | 第41页 |
2.2.2 促胃肠动力药 | 第41-42页 |
2.2.3 抑制胃酸分泌药 | 第42页 |
2.2.4 抗焦虑抑郁药 | 第42-43页 |
2.2.5 抗幽门螺杆菌药 | 第43页 |
2.2.6 胃黏膜保护药 | 第43-44页 |
3 安胃二号方方药分析 | 第44-47页 |
3.1 安胃二号方来源、药物组成及功效 | 第44-46页 |
3.2 安胃二号方的药性古考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 第46-47页 |
4 胃动素、胃泌素分析 | 第47-48页 |
5 疗效分析 | 第48-49页 |
5.1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分析 | 第48页 |
5.2 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 第48-49页 |
5.3 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变化分析 | 第49页 |
5.4 用药安全性和复发率分析 | 第49页 |
6 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0页 |
缩略词表 | 第60-61页 |
综述 | 第6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