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肠病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湿郁肠腑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5-16页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第16-26页
    1 病例来源第16页
    2 疾病相关标准第16-26页
        2.1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诊断标准第16页
        2.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诊断标准第16-17页
        2.3 中医症状分级标准第17-19页
        2.4 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度分级标准第19-20页
        2.5 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评分标准第20-23页
        2.6 肠易激综合征生存质量量表与PRO量表(IBS-QOL)量表评估第23页
            2.6.1 IBS-OQL量表第23页
            2.6.2 PRO(Patientreportoutcome)量表第23页
        2.7 病例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第23-24页
            2.7.1 病例的纳入标准第23-24页
            2.7.2 病例的排除标准第24页
        2.8 病例的剔除标准第24-25页
        2.9 病例脱落与中止标准第25-26页
            2.9.1 病例脱落标准第25页
            2.9.2 病例中止标准第25-26页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第26-30页
    1 病例分组方法第26页
    2 治疗方法第26-27页
    3 观察指标第27页
    4 疗效判定标准第27-29页
        4.1 主要指标第27-28页
            4.1.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缓解总有效率第27页
            4.1.2 各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的统计与比较第27页
            4.1.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第27-28页
            4.1.4 试验前后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积分(IBS-SSS)评估与比较第28页
        4.2 次要指标第28-29页
            4.2.1 生存质量量表疗效(IBS-QOL)第28-29页
            4.2.2 PRO量表疗效第29页
            4.2.3 反应心理状态的评价指标第29页
            4.2.4 复发率观察第29页
    5 统计学方法第29-30页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第30-39页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较第30-32页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第30页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第30-31页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第31-32页
    2 疗效比较第32-39页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相比较第32-33页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相比较第33-34页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BS-SSS量表积分相比较第34-35页
        2.4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第35页
        2.5 治疗组治疗前后IBS-QOL量表多维度积分相比较第35-36页
        2.6 治疗组治疗前后PRO量表多维度积分相比较第36-37页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和HAMD-17评分比较第37页
        2.8 两组患者用药后远期疗效比较第37-39页
第四部分 讨论第39-61页
    1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第39-47页
        1.1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名的认识第39页
        1.2 中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第39-43页
            1.2.1 古代医家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第39-41页
            1.2.2 现代医家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第41-43页
        1.3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第43页
        1.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法第43-47页
            1.4.1 中医治疗原则第43-44页
            1.4.2 中医内治法第44-45页
            1.4.3 中医外治疗法第45-46页
            1.4.4 中医内外治结合疗法第46-47页
            1.4.5 中西医结合疗法第47页
    2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第47-54页
        2.1 概述第47-48页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第48-50页
            2.2.1 遗传机制第48页
            2.2.2 胃肠动力异常第48-49页
            2.2.3 内脏敏感性增强第49页
            2.2.4 肠道吸收及分泌功能异常第49页
            2.2.5 肠道免疫功能异常第49-50页
            2.2.6 肠上皮的通透性异常第50页
            2.2.7 肠道菌群失调第50页
            2.2.8 脑-肠交互作用异常第50页
        2.3 临床诊断第50-51页
        2.4 治疗措施第51-54页
            2.4.1 一般治疗第51-52页
            2.4.2 药物治疗第52-54页
    3 肠病方方药分析第54-57页
        3.1 肠病方来源、方药组成和功效第54-55页
        3.2 肠病方方药解析第55-56页
        3.3 肠病方方药现代药理学研究第56-57页
    4 疗效分析第57-59页
        4.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第57-58页
        4.2 疾病症状严重程度分析第58页
        4.3 总体临床疗效分析第58页
        4.4 患者生存质量分析第58-59页
        4.5 HAMA和HAMD-17评分疗效分析第59页
        4.6 远期疗效分析第59页
    5 问题与展望第59-61页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2页
综述第72-85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致谢第85-86页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穴位埋线综合疗法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安胃二号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