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m跨波形腹板钢板梁连续组合梁桥静动力分析和负弯矩区改善措施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波形腹板梁桥基本特点和发展概况 | 第9-11页 |
1.2 开孔板连接件发展现状和受力特点 | 第11-12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计算荷载参数 | 第14-21页 |
2.1 论文研究对象 | 第14-17页 |
2.1.1 工程背景 | 第14页 |
2.1.2 主梁设计 | 第14-15页 |
2.1.3 连接件设计 | 第15-16页 |
2.1.4 波形腹板设计 | 第16页 |
2.1.5 拼接板设计 | 第16页 |
2.1.6 桥面板设计 | 第16-17页 |
2.1.7 横梁设计 | 第17页 |
2.2 计算参数 | 第17-19页 |
2.2.1 恒载 | 第17-18页 |
2.2.2 汽车荷载 | 第18页 |
2.2.3 收缩作用 | 第18页 |
2.2.4 温度作用 | 第18-19页 |
2.2.5 地基及基础不均匀沉降 | 第19页 |
2.3 组合梁混凝土板有效宽度 | 第19-20页 |
2.4 小节 | 第20-21页 |
第3章 全桥施工阶段静力验算 | 第21-39页 |
3.1 施工方案简述 | 第21-27页 |
3.2 施工阶段位移 | 第27-29页 |
3.3 施工阶段桥面板应力 | 第29-31页 |
3.4 施工阶段主梁应力 | 第31-37页 |
3.5 小节 | 第37-39页 |
第4章 全桥运营阶段验算分析 | 第39-58页 |
4.1 荷载组合 | 第39页 |
4.2 边界条件模拟 | 第39-40页 |
4.3 主梁内力 | 第40-46页 |
4.3.1 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 第40-43页 |
4.3.2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 第43-46页 |
4.4 静力验算 | 第46-56页 |
4.4.1 截面特性 | 第46-48页 |
4.4.2 钢梁 | 第48-50页 |
4.4.3 连接件 | 第50-53页 |
4.4.4 裂缝 | 第53-55页 |
4.4.5 变形 | 第55-56页 |
4.4.6 腹板高强螺栓 | 第56页 |
4.5 小节 | 第56-58页 |
第5章 桥梁动力计算分析 | 第58-72页 |
5.1 引言 | 第58-59页 |
5.2 自振特性分析 | 第59-65页 |
5.2.1 自振特性相关计算理论 | 第59页 |
5.2.2 土弹簧桩基模拟 | 第59-61页 |
5.2.3 自振特性计算分析 | 第61-65页 |
5.3 地震反应谱计算分析 | 第65-68页 |
5.3.1 反应谱相关分析理论 | 第65页 |
5.3.2 地震反应谱输入 | 第65-66页 |
5.3.3 地震反应谱及相应组合计算分析 | 第66-68页 |
5.4 地震时程计算分析 | 第68-70页 |
5.4.1 地震波输入 | 第68-69页 |
5.4.2 地震时程分析 | 第69-70页 |
5.5 小节 | 第70-72页 |
第6章 改善桥面板受拉问题措施研究 | 第72-81页 |
6.1 增加梁高 | 第72-74页 |
6.2 增加上翼缘厚度 | 第74-76页 |
6.3 增加上翼缘宽度 | 第76-79页 |
6.4 方法对比 | 第79-80页 |
6.5 小节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