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唯物史观视域下邓小平科技观初探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1章 导论第7-12页
    1.1 研究缘起第7页
    1.2 当前学界关于邓小平科技观研究的基本路向分析第7-10页
    1.3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0-12页
第2章 邓小平科技观的形成和独特视野第12-26页
    2.1 邓小平科技观的形成背景第12-14页
        2.1.1 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第12-13页
        2.1.2 我国和西方各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第13-14页
    2.2 邓小平科技观的理论源泉第14-18页
        2.2.1 马克思的科技观第14-16页
        2.2.2 毛泽东的科技观第16-18页
    2.3 邓小平科技观的形成过程第18-22页
        2.3.1 在曲折探索中逐渐形成第18-19页
        2.3.2 在改革起步中不断明确第19-21页
        2.3.3 在进一步改革探索中丰富发展第21-22页
    2.4 邓小平科技观的独特视野第22-26页
        2.4.1 时代语境第22页
        2.4.2 创新论断第22-24页
        2.4.3 致思逻辑第24-25页
        2.4.4 价值旨归第25-26页
第3章 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第26-33页
    3.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26-28页
    3.2 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第28-29页
    3.3 在科技进步中不断彰显人的自由第29-33页
第4章 体制变革与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第33-41页
    4.1 教育和科技体制变革是科技发展创新的前提条件第33-34页
    4.2 政治体制改革是科技发展的根本保障第34-37页
    4.3 在体制的整体性变革中实现科技创新第37-41页
第5章 邓小平科技观的当代价值第41-49页
    5.1 科教兴国战略和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第41-45页
        5.1.1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邓小平科技观的进一步发展第41-42页
        5.1.2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发展的趋势和问题第42-44页
        5.1.3 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契机推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第44-45页
    5.2 创新型国家的构建与人才选拔任用机制的思考第45-49页
        5.2.1 科技创新理念的不断深化与创新型国家的构建第45-46页
        5.2.2 改革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标准的思考第46-49页
第6章 结论第49-5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5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过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初、战前云南航空、电报技术的发展研究-SST的视野
下一篇:基于资本利用率的商业银行公司信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