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街道风景研究--以北京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课题提出背景 | 第9页 |
1.1.2 区域宏观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第11-15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3.2 概念界定 | 第11-15页 |
1.4 课题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6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18-21页 |
2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北京城市建设变迁史研究概述 | 第21-37页 |
2.1 古蓟城—建城之初 | 第21-22页 |
2.2 唐幽州—北方重镇 | 第22-23页 |
2.3 辽南京—契丹陪都 | 第23-24页 |
2.4 金中都—初次建都 | 第24-26页 |
2.5 元大都—宏图初现 | 第26-31页 |
2.6 明北京—大局划定 | 第31-34页 |
2.7 清北京—繁华延续 | 第34-3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北京街道风景沿革规律初探 | 第37-49页 |
3.1 历史文化名城街道风景形态特征 | 第37-43页 |
3.1.1 形态完整--街道网络和空间 | 第37-39页 |
3.1.2 识别清晰-街道风景的环境意象 | 第39-42页 |
3.1.3 视觉和谐-街道风景色彩与装饰 | 第42-43页 |
3.2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街道风景人文特征 | 第43-47页 |
3.2.1 秩序严谨--礼制社会的产物 | 第44-45页 |
3.2.2 意蕴丰富--文化古都的风姿 | 第45-46页 |
3.2.3 市井繁华--动态场所的生成 | 第4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北京街道风景案例分析 | 第49-73页 |
4.1 纪念性街道--长安街风景 | 第49-58页 |
4.1.1 街道历史沿革 | 第49-52页 |
4.1.2 街道风景现状特征 | 第52-57页 |
4.1.3 街道风景人文特征 | 第57-58页 |
4.2 商业性街道--王府井大街风景 | 第58-65页 |
4.2.1 街道历史沿革 | 第58-60页 |
4.2.2 街道风景现状 | 第60-63页 |
4.2.3 街道风景人文特征 | 第63-65页 |
4.3 生活性街道--南礼士路风景 | 第65-70页 |
4.3.1 街道历史沿革 | 第65-67页 |
4.3.2 街道风景现状特征 | 第67-69页 |
4.3.3 街道风景人文特征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5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北京街道风景 | 第73-85页 |
5.1 特殊的城市特色定位 | 第73-76页 |
5.1.1 “以大为美”的特色象征意义 | 第73-75页 |
5.1.2 北京特色轴线 | 第75-76页 |
5.2 变化的生活风貌特色 | 第76-79页 |
5.2.1 由“小院特色”而“大院特色” | 第76-77页 |
5.2.2 交通方式的变迁特色 | 第77-78页 |
5.2.3 精神文明风貌特色 | 第78-79页 |
5.3 建筑审美特色 | 第79-82页 |
5.3.1 建筑艺术特色 | 第79-81页 |
5.3.2 时代审美价值特色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6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街道风景的未来设想 | 第85-91页 |
6.1 界墙的形态整合 | 第85-86页 |
6.2 建筑界立面统一 | 第86-87页 |
6.3 可辨识系统的构建 | 第87页 |
6.4 步行系统的完善 | 第87-88页 |
6.5 构建风景评价机制 | 第88-90页 |
6.5.1 风景与风景评价 | 第89页 |
6.5.2 风景评价理论概述 | 第89-9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7 结论 | 第91-9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1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第99-103页 |
附录二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