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调蓄池工程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6页 |
2.1.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2.1.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第2章 工程概况 | 第16-34页 |
2.1 城市概况 | 第16-20页 |
2.1.1 自然条件 | 第16-19页 |
2.1.2 城市性质和规模 | 第19-20页 |
2.1.3 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 第20页 |
2.2 天津市中心城区排水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排水系统规划 | 第20-32页 |
2.2.1 天津市中心城区合流制地区现状 | 第20-23页 |
2.2.2 先锋河调蓄池服务区域排水系统现状 | 第23-27页 |
2.2.3 天津市合流制系统溢流污染问题 | 第27-30页 |
2.2.4 雨水系统规划 | 第30-31页 |
2.2.5 雨水泵站系统规划 | 第31页 |
2.2.6 合流系统改造规划 | 第31-32页 |
2.3 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 | 第32-34页 |
第3章 工程设计标准论证与工程效益分析 | 第34-46页 |
3.1 调蓄池工程设计标准论证 | 第34-42页 |
3.1.1 标准与规范 | 第34-37页 |
3.1.2 降雨场次与降雨量统计分析 | 第37-39页 |
3.1.3 天津市初期雨水水质特征分析 | 第39-41页 |
3.1.4 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41-42页 |
3.1.5 本工程合流制系统溢流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标准 | 第42页 |
3.2 调蓄池工程效益分析预测 | 第42-43页 |
3.3 工程设计规模 | 第43-44页 |
3.3.1 设计参数 | 第43页 |
3.3.2 设计规模 | 第43-44页 |
3.4 调蓄池运行对末端污水处理厂的影响分析 | 第44页 |
3.4.1 水量的增加对末端污水处理厂的影响 | 第44页 |
3.4.2 水质的变化对末端污水处理厂的影响 | 第44页 |
3.5 调蓄池的截污效果 | 第44-46页 |
第4章 调蓄池工程总体方案论证 | 第46-71页 |
4.1 指导思想 | 第46页 |
4.2 理念与策略 | 第46-48页 |
4.2.1 合流制系统溢流污染控制策略 | 第46-47页 |
4.2.2 防汛排涝能力提升策略 | 第47-48页 |
4.3 合流制系统溢流污染处置思路 | 第48-50页 |
4.3.1 调蓄池的设置位置 | 第49-50页 |
4.4 工程总体方案 | 第50-52页 |
4.4.1 工程方案:4排水系统+1截流+1座调蓄池 | 第50-52页 |
4.4.2 管理方案 | 第52页 |
4.5 调蓄池选址及评价 | 第52-56页 |
4.5.1 选址原则 | 第52-53页 |
4.5.2 先锋河调蓄池选址 | 第53-55页 |
4.5.3 选址的综合评价 | 第55-56页 |
4.6 调蓄池清洗方式的选论证 | 第56-66页 |
4.6.1 目前调蓄池主要冲洗方式 | 第56-62页 |
4.6.2 调蓄池清洗方式选择 | 第62-66页 |
4.7 除臭工艺方案论证 | 第66-69页 |
4.7.1 除臭臭源 | 第66页 |
4.7.2 常用除臭工艺 | 第66-67页 |
4.7.3 除臭工艺比较 | 第67-69页 |
4.7.4 除臭工艺的确定 | 第69页 |
4.8 格栅消能井安装方式对比 | 第69-71页 |
第5章 先锋河调蓄池工程方案设计 | 第71-92页 |
5.1 工程设计要点与设计原则 | 第71页 |
5.1.1 设计要点 | 第71页 |
5.1.2 设计原则 | 第71页 |
5.2 调蓄池工艺设计 | 第71-77页 |
5.2.1 调蓄池选址及设计规模 | 第71-72页 |
5.2.2 平面布置 | 第72-73页 |
5.2.3 竖向设计 | 第73页 |
5.2.4 调蓄池设计 | 第73-75页 |
5.2.5 格栅井设计 | 第75页 |
5.2.6 截流井设计 | 第75-76页 |
5.2.7 调蓄池运行模式 | 第76-77页 |
5.3 调蓄池控制设计 | 第77-80页 |
5.3.1 设计范围 | 第77页 |
5.3.2 调蓄池设计原则 | 第77-78页 |
5.3.3 调蓄池控制系统 | 第78-79页 |
5.3.4 调蓄池设备控制 | 第79-80页 |
5.3.5 与上级监控系统的连接 | 第80页 |
5.4 调蓄池防腐设计 | 第80-81页 |
5.4.1 防腐工作的必要性 | 第80页 |
5.4.2 腐蚀原因分析 | 第80-81页 |
5.4.3 调蓄池防腐 | 第81页 |
5.4.4 选用新材料防腐 | 第81页 |
5.5 消防设计 | 第81-82页 |
5.5.1 防火等级 | 第81-82页 |
5.5.2 电气 | 第82页 |
5.5.3 消防给水及消防设施 | 第82页 |
5.6 节能设计 | 第82-83页 |
5.6.1 工艺节能措施 | 第82页 |
5.6.2 电气节能措施 | 第82-83页 |
5.6.3 建筑节能措施 | 第83页 |
5.6.4 节能的管理措施 | 第83页 |
5.7 新技术的应用 | 第83-84页 |
5.8 投资估算与经济评价 | 第84-92页 |
5.8.1 投资估算 | 第84-88页 |
5.8.2 经济评价 | 第88-92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