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22页 |
1.1 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历史 | 第12-13页 |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结构和器件工作原理 | 第13-15页 |
1.2.1 器件结构 | 第13-14页 |
1.2.2 器件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材料简介 | 第15-20页 |
1.3.1 给体材料和受体材料 | 第15-19页 |
1.3.2 茏二酰亚胺的简介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0-22页 |
2 乙炔连接苝二酰亚胺与核的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电子受体 | 第22-31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3页 |
2.2.2 器件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 第23-24页 |
2.2.3 PBI小分子受体的合成 | 第24-25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25-30页 |
2.3.1 合成部分 | 第25页 |
2.3.2 PBI小分子的光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 | 第25-27页 |
2.3.3 DFT计算结果 | 第27页 |
2.3.4 PBI小分子的载流子迁移率 | 第27-28页 |
2.3.5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及形貌表征 | 第28-30页 |
2.4 章节小结 | 第30-31页 |
3 带有苝二酰亚胺侧链的吡咯并吡咯二酮共轭聚合物 | 第31-46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2-37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2-33页 |
3.2.2 器件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 第33-34页 |
3.2.3 聚合物的合成 | 第34-37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37-45页 |
3.3.1 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和合成 | 第37页 |
3.3.2 聚合物的光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 | 第37-39页 |
3.3.3 聚合物的结晶性 | 第39-40页 |
3.3.4 聚合物迁移率的测试 | 第40-42页 |
3.3.5 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结果及形貌表征 | 第42-45页 |
3.4 章节小结 | 第45-46页 |
4 异靛蓝基“DOUBLE-CABLE”式共轭聚合物单组份太阳能电池 | 第46-55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7-48页 |
4.2.2 器件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 第48页 |
4.2.3 聚合物的合成 | 第48-50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50-54页 |
4.3.1 合成部分 | 第50页 |
4.3.2 聚合物的光学和电化学性能 | 第50-51页 |
4.3.3 聚合物的结晶性 | 第51页 |
4.3.4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果和形貌表征 | 第51-54页 |
4.4 章节小结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