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1 重楼的本草考证 | 第12页 |
1.2 重楼的药用价值 | 第12-13页 |
1.3 重楼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1.4 重楼的繁育困境 | 第13-14页 |
1.5 种子休眠的原因 | 第14-17页 |
1.5.1 种胚因素 | 第14-15页 |
1.5.2 生理抑制 | 第15-17页 |
1.5.3 萌发抑制物 | 第17页 |
1.5.4 种皮胚乳限制 | 第17页 |
1.6 种子破眠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6.1 层积处理 | 第17-18页 |
1.6.2 激素处理 | 第18页 |
1.6.3 其他药剂处理 | 第18-19页 |
1.7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1.8 技术路线图 | 第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 材料来源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2.1 种子培养 | 第21页 |
2.2.2 种胚形态发育观察 | 第21-22页 |
2.2.3 种子胚率测定 | 第22页 |
2.2.4 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代谢物质指标测定 | 第22页 |
2.2.5 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 第22页 |
2.2.6 种子基本指标测定 | 第22-23页 |
2.2.7 不同方式的种子处理 | 第23-24页 |
2.2.8 发芽指标观测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3页 |
3.1 种胚形态发育 | 第24-27页 |
3.1.1 种胚发育时期的划分 | 第24-25页 |
3.1.2 种胚形态发育进程 | 第25-26页 |
3.1.3 种子胚率 | 第26-27页 |
3.2 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27-32页 |
3.2.1 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27-28页 |
3.2.2 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28-29页 |
3.2.3 种子萌发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29页 |
3.2.4 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3.2.5 种子萌发过程中总氮含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3.2.6 种子萌发过程中粗脂肪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3.3 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 第32-37页 |
3.3.1 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第32-33页 |
3.3.2 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酶(SOD)活性的变化 | 第33-34页 |
3.3.3 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 第34-35页 |
3.3.4 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 第35页 |
3.3.5 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的变化 | 第35-36页 |
3.3.6 种子后熟与萌发过程中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活性的变化 | 第36-37页 |
3.4 不同去皮方式处理华重楼种子发芽情况的差异 | 第37-38页 |
3.5 不同层积基质处理华重楼种子发芽情况的差异 | 第38-39页 |
3.6 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华重楼种子发芽情况的差异 | 第39-41页 |
3.6.1 不同浓度IAA处理对华重楼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39-40页 |
3.6.2 不同浓度6-BA处理对华重楼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40页 |
3.6.3 不同浓度GA_3处理对华重楼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40-41页 |
3.7 不同其他药剂处理华重楼种子发芽情况的差异 | 第41-43页 |
3.7.1 不同浓度NaN_3对重楼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41-42页 |
3.7.2 不同浓度H_2O_2对重楼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42页 |
3.7.3 不同浓度KNO_3对重楼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50页 |
4.1 种胚形态及胚率的变化 | 第43-44页 |
4.2 代谢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44-45页 |
4.3 酶活性变化 | 第45-47页 |
4.4 糖代谢途径 | 第47页 |
4.5 去皮方式 | 第47-48页 |
4.6 层积基质 | 第48页 |
4.7 激素处理 | 第48-49页 |
4.8 其他药剂处理 | 第49-50页 |
4.9 激素及其他药剂干预种子发芽进程的讨论 | 第5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0-54页 |
5.1 结论 | 第50-53页 |
5.1.1 华重楼种子后熟及萌发过程中种胚形态变化特征 | 第50-51页 |
5.1.2 华重楼种子后熟及萌发过程中代谢物质含量变化特征 | 第51页 |
5.1.3 华重楼种子后熟及萌发过程中关键酶活性特征 | 第51-52页 |
5.1.4 华重楼种子休眠解除及萌发的最佳人工干预措施 | 第52-53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53页 |
5.3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