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铝硅合金概述与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1.3 高硅铝合金初晶硅细化方法 | 第14-19页 |
1.3.1 熔炼铸造与变质处理 | 第14-16页 |
1.3.2 快速凝固/粉末冶金(RS/PM) | 第16-18页 |
1.3.3 半固态成形 | 第18-19页 |
1.4 喷射沉积技术概述 | 第19-20页 |
1.4.1 喷射沉积技术原理 | 第19页 |
1.4.2 喷射沉积技术特点 | 第19-20页 |
1.4.3 喷射沉积技术应用与发展现状 | 第20页 |
1.5 连续挤压技术概述 | 第20-26页 |
1.5.1 连续挤压技术原理 | 第20-22页 |
1.5.2 连续挤压的技术特点 | 第22-23页 |
1.5.3 连续挤压技术的工艺参数 | 第23-25页 |
1.5.4 连续挤压技术应用与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1.6 喷射沉积连续挤压技术概述 | 第26-28页 |
1.6.1 spray Conform技术原理 | 第26-27页 |
1.6.2 spray Conform的技术特点及应用前景 | 第27-28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8-30页 |
1.7.1 研究意义 | 第28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喷射沉积连续挤压设备介绍 | 第30-40页 |
2.1 熔炼装置 | 第30-31页 |
2.2 喷射装置 | 第31-36页 |
2.2.1 导流管 | 第32页 |
2.2.2 雾化器 | 第32-35页 |
2.2.3 流型控制器 | 第35-36页 |
2.3 挤压装置 | 第36-40页 |
2.3.1 连续挤压机 | 第36页 |
2.3.2 模腔 | 第36-37页 |
2.3.3 工作模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喷射沉积连续挤压AL-20SI合金制备及其性能测试 | 第40-54页 |
3.1 喷射沉积连续挤压工艺参数简介 | 第40-41页 |
3.2 试验技术路线 | 第41页 |
3.3 铝硅的杆料连续挤压 | 第41-46页 |
3.4 不同过热度条件下的AL-20SI合金SPRAY CONFORM试验 | 第46-48页 |
3.5 不同挤压比条件下的的AL-20SI合金SPRAY CONFORM试验 | 第48-49页 |
3.6 测试方法 | 第49-53页 |
3.6.1 相对致密度测试 | 第49-50页 |
3.6.2 微观组织观察与定量表征 | 第50-51页 |
3.6.3 力学性能测试 | 第51-52页 |
3.6.4 硬度测试 | 第52页 |
3.6.5 摩擦磨损试验 | 第52-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喷射沉积连续挤压Al-20Si合金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68页 |
4.1 不同过热度条件下Al-20Si合金组织与性能分析 | 第54-62页 |
4.1.1 不同过热度的Al-20Si合金的显微组织对比 | 第54-56页 |
4.1.2 不同过热度的Al-20Si合金的致密度分析 | 第56-57页 |
4.1.3 不同过热度的Al-20Si合金的硬度 | 第57页 |
4.1.4 不同过热度的Al-20Si合金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4.1.5 不同过热度的Al-20Si合金的摩擦磨损分析 | 第59-62页 |
4.2 不同挤压比条件下Al-20Si合金组织与性能分析 | 第62-67页 |
4.2.1 不同挤压比的Al-20Si合金的显微组织对比 | 第62-64页 |
4.2.2 不同挤压比的Al-20Si合金的致密度 | 第64页 |
4.2.3 不同挤压比的Al-20Si合金的硬度 | 第64-65页 |
4.2.4 不同挤压比的Al-20Si合金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65-6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工艺失效模式及制品缺陷成因分析 | 第68-74页 |
5.2 spray Conform工艺失效模式分析 | 第68-71页 |
5.2.1 挤压摩擦力供应不足 | 第68-69页 |
5.2.2 堵头变形与断裂 | 第69页 |
5.2.3 压实轮的负面效果 | 第69-70页 |
5.2.4 模腔溢料 | 第70-71页 |
5.3 spray Conform制品缺陷分析 | 第71-73页 |
5.3.1 麻面 | 第71页 |
5.3.2 刮痕 | 第71-72页 |
5.3.3 起皮 | 第72-73页 |
5.3.4 裂口 | 第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