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不道德经历与公我意识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引言第10-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目的第12-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8页
    2.1 不道德经历第13-19页
        2.1.1 不道德经历与自我第13-15页
        2.1.2 不道德经历与情绪第15-16页
        2.1.3 不道德经历与认知第16-19页
        2.1.4 不道德经历与行为第19页
    2.2 公我意识第19-25页
        2.2.1 概念第19页
        2.2.2 公我意识与行为第19-23页
        2.2.3 公我意识与道德行为第23-24页
        2.2.4 公我意识与不道德行为第24-25页
    2.3 对以往研究的评价及问题提出第25-26页
    2.4 研究设计及假设第26-27页
    2.5 研究方案流程图第27-28页
3 研究一 不道德经历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第28-32页
    3.1 研究目的第28页
    3.2 研究假设第28页
    3.3 研究方法第28-29页
        3.3.1 被试第28页
        3.3.2 实验设计第28页
        3.3.3 实验材料和程序第28-29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29-30页
        3.4.1 自变量操纵有效性检验第29-30页
        3.4.2 描述性统计结果第30页
        3.4.3 卡方检验结果第30页
    3.5 讨论第30-32页
4 研究二 不道德经历与特质性公我意识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第32-36页
    4.1 研究目的第32页
    4.2 研究假设第32页
    4.3 研究方法第32-33页
        4.3.1 被试第32页
        4.3.2 实验设计第32-33页
        4.3.3 实验材料和程序第33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33-35页
        4.4.1 自变量操纵有效性检验第33页
        4.4.2 描述性统计结果第33-34页
        4.4.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第34-35页
    4.5 讨论第35-36页
5 研究三 不道德经历与情境性公我意识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第36-40页
    5.1 研究目的第36页
    5.2 研究假设第36页
    5.3 研究方法第36-37页
        5.3.1 被试第36页
        5.3.2 实验设计第36页
        5.3.3 实验材料和程序第36-37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37-39页
        5.4.1 自变量操纵有效性检验第37页
        5.4.2 描述性统计结果第37-38页
        5.4.3 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第38-39页
    5.5 讨论第39-40页
6 总讨论第40-44页
    6.1 不道德经历与不道德行为第40页
    6.2 公我意识与不道德行为第40-41页
    6.3 不道德经历与公我意识的交互作用第41页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41-44页
7 总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2页
附录第52-59页
    附录1 研究一问卷第52-54页
    附录2 研究二问卷第54-57页
    附录3 研究三问卷第57-59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第59-60页
后记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要他人对自我—他人重叠的影响:因为重要还是因为亲密
下一篇:工作中的自我控制要求对情绪耗竭、退缩行为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