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资料来源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推广的相关理论 | 第18-28页 |
2.1 农业科技推广 | 第18-21页 |
2.1.1 优良新品种 | 第18页 |
2.1.2 农业科技推广 | 第18-19页 |
2.1.3 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推广 | 第19-20页 |
2.1.4 农业科技推广的分类 | 第20-21页 |
2.2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 第21-25页 |
2.2.1 模式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 第21页 |
2.2.2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分类 | 第21-23页 |
2.2.3 构建推广模式的原则 | 第23-25页 |
2.3 农业科技推广的相关理论原理 | 第25-27页 |
2.3.1 创新扩散原理 | 第25-26页 |
2.3.2 人员激励理论——需求层次理论 | 第26页 |
2.3.3 农民教育原理 | 第26页 |
2.3.4 内源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2.4 不同推广主体的动机及影响农民行为的因素 | 第27-28页 |
2.4.1 不同推广主体的动机 | 第27页 |
2.4.2 影响农民行为的因素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西藏优良新品种推广现状及模式分析 | 第28-35页 |
3.1 西藏农牧业科技推广的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3.2 西藏各地区概况及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 | 第29-32页 |
3.2.1 各个地区地形多变、气候复杂 | 第29-30页 |
3.2.2 各个地区教、研、推差异较大 | 第30页 |
3.2.3 只有区、地、县三级推广体系,网络不完善 | 第30页 |
3.2.4 推广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配套,手段落后 | 第30-31页 |
3.2.5 人员缺乏、队伍不稳、职责不清 | 第31页 |
3.2.6 教、研、推缺乏联动 | 第31页 |
3.2.7 良种推广、管理机构不分 | 第31页 |
3.2.8 缺乏市场的参与 | 第31-32页 |
3.3 西藏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推广中存在的几种模式 | 第32-35页 |
3.3.1 以政府推广部门为主导的项目带动型推广模式 | 第32页 |
3.3.2 以科研单位为主导的项目带动型模式 | 第32-33页 |
3.3.3 示范园(区)模式 | 第33页 |
3.3.4 农业合作社模式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喜马拉22号和藏青2000推广模式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35-39页 |
4.1 喜马拉22号和藏青2000简介 | 第35-36页 |
4.1.1 喜马拉22号简介 | 第35页 |
4.1.2 藏青2000简介 | 第35-36页 |
4.2 喜马拉22号和藏青2000的推广模式及成效 | 第36-37页 |
4.2.1 采用以政府推广部门为主导的项目带动型的推广模式 | 第36页 |
4.2.2 推广取得的成效 | 第36-37页 |
4.3 西藏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4.3.1 推广模式单一,过于依赖行政手段 | 第37-38页 |
4.3.2 良种补贴品种调整过慢 | 第38页 |
4.3.3 只注重短期效益,忽视长期效益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借鉴 | 第39-44页 |
5.1 国外典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 第39-42页 |
5.1.1 美国“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 第39-40页 |
5.1.2 法国农民组织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 第40页 |
5.1.3 日本的政府与农协双轨制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 第40-42页 |
5.2 国内几个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 第42-43页 |
5.2.1 培训主导型推广模式 | 第42页 |
5.2.2 基地主导型推广模式 | 第42页 |
5.2.3 农民参与型推广模式 | 第42页 |
5.2.4 复合型农业推广模式 | 第42-43页 |
5.3 启示 | 第43-44页 |
第六章 西藏青稞优良新品种推广模式改进路径 | 第44-46页 |
6.1 培育培训主导型推广模式 | 第44页 |
6.2 逐步建立有序的种子市场 | 第44页 |
6.3 加大不同类型青稞品种的研发、推广、市场消化能力 | 第44-45页 |
6.4 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推广体系 | 第45页 |
6.5 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激励 | 第45-46页 |
第七章 西藏青稞优良新品种推广模式保障条件 | 第46-48页 |
7.1 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 | 第46页 |
7.2 政府推广机构应转变观念 | 第46页 |
7.3 加强农业教育、科研、推广联合 | 第46页 |
7.4 创建符合各地区实际的多元化的推广模式 | 第46-47页 |
7.5 引导农牧民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