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4.2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5页 |
1.4.3 问卷调查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生态文明及生态道德相关理论 | 第16-29页 |
2.1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 | 第16-20页 |
2.1.1 生态文明的本质 | 第16-17页 |
2.1.2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 第17页 |
2.1.3 生态文明的建设意义 | 第17-19页 |
2.1.4 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 | 第19-20页 |
2.2 生态道德的概念与内涵 | 第20-24页 |
2.2.1 生态道德的本质 | 第21页 |
2.2.2 生态道德的特点 | 第21-22页 |
2.2.3 生态道德的内容 | 第22-23页 |
2.2.4 生态道德的建设意义 | 第23-24页 |
2.3 生态道德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道德智慧 | 第24-25页 |
2.3.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 | 第25-27页 |
2.3.3 习近平的生态思想体系 | 第27-29页 |
第3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道德建设的现状 | 第29-36页 |
3.1 生态危机的现状 | 第29页 |
3.2 生态道德的现状 | 第29-30页 |
3.3 生态道德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3.1 公民生态道德的认知水平不高 | 第30-31页 |
3.3.2 公民生态道德的意志力较薄弱 | 第31-32页 |
3.3.3 公民生态道德的践行度不足 | 第32-33页 |
3.4 制约生态道德建设的根本原因 | 第33-36页 |
3.4.1 生态道德教育体制不完善 | 第33-34页 |
3.4.2 生态道德建设机制不健全 | 第34页 |
3.4.3 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所冲击 | 第34-36页 |
第4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道德建设的必然性及可能性 | 第36-41页 |
4.1 生态道德建设的外在必然性 | 第36-37页 |
4.1.1 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 第36页 |
4.1.2 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诉求 | 第36-37页 |
4.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 | 第37页 |
4.2 生态道德建设的内在必然性 | 第37-38页 |
4.2.1 自然有其内在价值的要求 | 第37-38页 |
4.2.2 人作为主体需要承担道德 | 第38页 |
4.3 生态道德建设的可能性 | 第38-41页 |
4.3.1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现实 | 第38-39页 |
4.3.2 公民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 | 第39页 |
4.3.3 国家积极引导生态道德建设 | 第39-41页 |
第5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道德建设的路径分析 | 第41-48页 |
5.1 不断完善生态道德文化 | 第41-43页 |
5.1.1 努力培养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 | 第41页 |
5.1.2 积极引导公民树立生态价值观 | 第41-42页 |
5.1.3 有效促进生态道德文化的形成 | 第42-43页 |
5.2 提升公民生态道德的素养 | 第43-45页 |
5.2.1 加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 | 第43-44页 |
5.2.2 倡导公民参与生态道德实践 | 第44-45页 |
5.3 推进生态道德建设机制 | 第45-48页 |
5.3.1 健全法律保障措施 | 第45-46页 |
5.3.2 完善管理保障监督 | 第46页 |
5.3.3 将生态道德纳入政府考核体系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6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