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环境论文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道德建设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引言第9-16页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第9-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第13-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创新点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5页
        1.4.2 跨学科研究法第15页
        1.4.3 问卷调查法第15-16页
第2章 生态文明及生态道德相关理论第16-29页
    2.1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第16-20页
        2.1.1 生态文明的本质第16-17页
        2.1.2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第17页
        2.1.3 生态文明的建设意义第17-19页
        2.1.4 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第19-20页
    2.2 生态道德的概念与内涵第20-24页
        2.2.1 生态道德的本质第21页
        2.2.2 生态道德的特点第21-22页
        2.2.3 生态道德的内容第22-23页
        2.2.4 生态道德的建设意义第23-24页
    2.3 生态道德的理论基础第24-29页
        2.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道德智慧第24-25页
        2.3.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第25-27页
        2.3.3 习近平的生态思想体系第27-29页
第3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道德建设的现状第29-36页
    3.1 生态危机的现状第29页
    3.2 生态道德的现状第29-30页
    3.3 生态道德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第30-33页
        3.3.1 公民生态道德的认知水平不高第30-31页
        3.3.2 公民生态道德的意志力较薄弱第31-32页
        3.3.3 公民生态道德的践行度不足第32-33页
    3.4 制约生态道德建设的根本原因第33-36页
        3.4.1 生态道德教育体制不完善第33-34页
        3.4.2 生态道德建设机制不健全第34页
        3.4.3 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所冲击第34-36页
第4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道德建设的必然性及可能性第36-41页
    4.1 生态道德建设的外在必然性第36-37页
        4.1.1 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第36页
        4.1.2 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诉求第36-37页
        4.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第37页
    4.2 生态道德建设的内在必然性第37-38页
        4.2.1 自然有其内在价值的要求第37-38页
        4.2.2 人作为主体需要承担道德第38页
    4.3 生态道德建设的可能性第38-41页
        4.3.1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现实第38-39页
        4.3.2 公民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第39页
        4.3.3 国家积极引导生态道德建设第39-41页
第5章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道德建设的路径分析第41-48页
    5.1 不断完善生态道德文化第41-43页
        5.1.1 努力培养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第41页
        5.1.2 积极引导公民树立生态价值观第41-42页
        5.1.3 有效促进生态道德文化的形成第42-43页
    5.2 提升公民生态道德的素养第43-45页
        5.2.1 加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第43-44页
        5.2.2 倡导公民参与生态道德实践第44-45页
    5.3 推进生态道德建设机制第45-48页
        5.3.1 健全法律保障措施第45-46页
        5.3.2 完善管理保障监督第46页
        5.3.3 将生态道德纳入政府考核体系第46-48页
结语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附录第52-60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决策理论的发展看归纳推理的合理性
下一篇:马基雅维里的公共德性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