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概述 | 第10-14页 |
(一)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概念 | 第10页 |
(二)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特征 | 第10-11页 |
1.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主体的特定性 | 第10-11页 |
2.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对象的特殊性 | 第11页 |
3.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目的的复合性 | 第11页 |
4.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须遵循法定程序进行 | 第11页 |
(三) 确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意义 | 第11-14页 |
1. 从立法上肯定了检察院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权 | 第11-12页 |
2. 有助于规范法院正确行使民事执行权 | 第12页 |
3. 有利于保障执行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 第12-14页 |
二、域外关于检察权介入民事执行活动的立法考察 | 第14-17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的规定 | 第14-15页 |
1. 法国的立法演进 | 第14-15页 |
2. 俄罗斯的立法变化 | 第15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检察机关参与民事执行活动的相关规定 | 第15-16页 |
(三) 对域外相关规定的评析 | 第16-17页 |
三、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24页 |
(一) 我国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17-20页 |
1. 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 第17页 |
2. “两高”《关于在部分地方开展民事执行活动法律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规定 | 第17-18页 |
3. 最高检《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的规定 | 第18页 |
4. 地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规定的考察 | 第18-19页 |
5. 对现有法律、法规的评析 | 第19-20页 |
(二) 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1. 检察监督的启动程序内容需进一步明确 | 第20-21页 |
2. 检察监督的范围过于粗疏 | 第21页 |
3. 检察监督的程序和方式不明确,出现“监督乱” | 第21-22页 |
4. 检察监督的保障性措施缺失 | 第22页 |
5. 法院、检察院在思想上不统一、工作上配合力度弱 | 第22-23页 |
6. 对检察机关进行监督的措施单一 | 第23-24页 |
四、关于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设想 | 第24-33页 |
(一) 健全执行检察监督的启动程序 | 第24-26页 |
1. 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申请为主,检察院主动监督为辅 | 第24页 |
2. 建立相对的事后监督机制 | 第24-25页 |
3. 明确案件的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 第25-26页 |
4. 确立检察院的审查立案标准 | 第26页 |
(二) 检察监督的范围要清晰明确 | 第26-28页 |
1. 把当事人纳入检察监督的对象范畴 | 第26-27页 |
2. 对执行行为要实施全面监督 | 第27页 |
3. 明确对执行中的裁定、决定的监督范围 | 第27-28页 |
(三) 规范执行监督的具体程序和方式 | 第28-30页 |
1. 把检察委员会讨论作为前置程序 | 第28页 |
2. 细化法院对执行监督案件的处理程序 | 第28-29页 |
3. 多样化检察监督的方式 | 第29-30页 |
(四) 进一步完善检察监督的保障性措施 | 第30-31页 |
1. 在执行程序中赋予检察院必要的调查取证权 | 第30页 |
2. 检察机关应享有的调阅案卷权 | 第30-31页 |
3. 对抗诉的案件的再审监督权 | 第31页 |
(五) 强化执行监督的协调机制 | 第31-33页 |
1. 加强法院、检察院的协调配合 | 第31-32页 |
2. 建立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制约机制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