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案情简介及争议焦点 | 第9-12页 |
1.1 案情简介 | 第9页 |
1.2 所涉及法律问题 | 第9-12页 |
1.2.1 贺某碰瓷行为定性问题 | 第9-10页 |
1.2.2 共同犯罪人是否对同案犯伤亡承担刑事责任 | 第10页 |
1.2.3 敲诈勒索未遂形态及数额起点问题 | 第10-12页 |
第二章 贺某碰瓷行为定性分析 | 第12-19页 |
2.1 对贺某碰瓷行为定性的几种不同观点及评析 | 第12-16页 |
2.1.1 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说 | 第12-13页 |
2.1.2 过失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说 | 第13-14页 |
2.1.3 诈骗罪(未遂)说 | 第14-15页 |
2.1.4 敲诈勒索罪(未遂)说 | 第15-16页 |
2.2 敲诈勒索罪(预备)与诈骗罪(未遂)的想象竞合犯 | 第16-17页 |
2.3 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适应上的建议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共同犯罪人是否对同案犯伤亡承担刑事责任 | 第19-26页 |
3.1 对同案犯伤亡不承担责任的主要观点 | 第19-20页 |
3.2 对同案犯伤亡应承担责任的主要观点 | 第20-21页 |
3.3 对同案犯伤亡是否担责的理性分析 | 第21-26页 |
3.3.1 同案犯伤亡后果是否属于危害后果分析 | 第21-22页 |
3.3.2 同案犯人身权是否属于刑法保护的法益 | 第22-23页 |
3.3.3 导致同案犯伤亡的主要类型原因的分析 | 第23页 |
3.3.4 因果关系的类型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 第23-24页 |
3.3.5 将被害人承诺制度引入司法实践的思考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敲诈勒索未遂形态及数额起点问题 | 第26-33页 |
4.1 敲诈勒索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之争 | 第26-30页 |
4.2 敲诈勒索未遂数额起点问题 | 第30-32页 |
4.3 对我国数额立法的反思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