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能耗建筑的节能技术与可持续性评价--以SDC2013参赛建筑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3页 |
2 零能耗建筑概念及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13-21页 |
2.1 零能耗建筑概念 | 第13页 |
2.2 零能耗建筑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2.2.1 英国零能耗建筑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2.2 德国零能耗建筑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2.3 美国零能耗建筑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2.4 俄罗斯零能耗建筑研究现状 | 第17页 |
2.3 零能耗建筑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2.3.1 上海“伦敦零碳馆” | 第18页 |
2.3.2 上海“沪上生态家” | 第18-21页 |
3 零能耗建筑中的节能技术 | 第21-37页 |
3.1 零能耗建筑围护体系设计 | 第21-27页 |
3.1.1 零能耗建筑围护体系节能技术 | 第21-26页 |
3.1.2 “栖居”围护结构设计 | 第26-27页 |
3.2 零能耗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 第27-33页 |
3.2.1 零能耗建筑中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 第27-30页 |
3.2.2 零能耗建筑中的太阳能光热系统 | 第30-33页 |
3.3 被动式节能技术及其他零能耗节能技术 | 第33-37页 |
3.3.1 被动式节能技术 | 第33-35页 |
3.3.2 零能耗建筑中其他的节能技术 | 第35-37页 |
4 零能耗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设计 | 第37-57页 |
4.1 零能耗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意义及方案 | 第37-39页 |
4.1.1 零能耗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意义 | 第37-38页 |
4.1.2 零能耗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方案 | 第38-39页 |
4.2 零能耗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设计 | 第39-51页 |
4.2.1 能耗监测系统架构 | 第39-40页 |
4.2.2 无线采集节点设计 | 第40-43页 |
4.2.3 监测系统网关设计 | 第43页 |
4.2.4 能耗监测系统监测平台 | 第43-51页 |
4.3 太阳能发电系统监测 | 第51-57页 |
4.3.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监测 | 第51-53页 |
4.3.2 SDC2013 竞赛中的监测系统 | 第53-57页 |
5 零能耗建筑可持续性评价 | 第57-87页 |
5.1 零能耗建筑可持续性评价指标 | 第57-63页 |
5.1.1 SD 竞赛中的评价标准 | 第57-61页 |
5.1.2 零能耗建筑可持续性评价指标 | 第61-63页 |
5.2 基于 BIM 的零能耗建筑能耗模拟分析 | 第63-76页 |
5.2.1 零能耗建筑全能耗模拟分析 | 第64-71页 |
5.2.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模拟分析 | 第71-76页 |
5.3 “栖居”可持续性评价 | 第76-8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87页 |
6.2 展望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93-95页 |
附录一 | 第95-97页 |
附录二 | 第97-101页 |
附录三 | 第101-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