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

城市旅游综合体中住宅地产与旅游的协同效应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19页
        1.2.1 旅游综合体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2 与房地产相关的协同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1页
        1.3.1 概念界定第19-20页
        1.3.2 相关理论基础第20-21页
    1.4 本文研究框架及理论基础第21-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2-23页
    1.5 本文的特点及创新第23-24页
2 我国城市旅游综合体存在脱节问题第24-31页
    2.1 我国城市旅游综合体发展现状及特征第24-26页
        2.1.1 发展现状第24-26页
        2.1.2 发展特征第26页
    2.2 城市旅游综合体内住宅地产与旅游的脱节现象第26-29页
        2.2.1 策划中的脱节现象第27页
        2.2.2 开发中的脱节现象第27-28页
        2.2.3 运营中的脱节现象第28-29页
    2.3 城市旅游综合体内住宅地产与旅游脱节引发的问题第29-31页
        2.3.1 景区氛围遭破坏第29页
        2.3.2 功能相对独立,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第29页
        2.3.3 文化打造生硬,产业落地难第29-30页
        2.3.4 后期控制力不强第30-31页
3 城市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模式第31-44页
    3.1 “娱乐+地产”城市旅游综合体模式第31-33页
        3.1.1 模式开发特征第31-32页
        3.1.2 模式经营战略第32-33页
    3.2 “会展+地产”城市旅游综合体模式第33-36页
        3.2.1 模式开发特征第34-35页
        3.2.2 模式经营战略第35-36页
    3.3 “文化+地产”城市旅游综合体第36-38页
        3.3.1 模式开发特征第36-37页
        3.3.2 模式经营特征第37-38页
    3.4 “休闲+地产”城市旅游综合体模式第38-44页
        3.4.1 模式开发特征第39-40页
        3.4.2 模式经营特征第40页
        3.4.3 西溪湿地的“金镶玉”协同效果评价第40-44页
4 城市旅游综合体中住宅地产与旅游协同效应的机制研究第44-67页
    4.1 住宅地产与旅游协同网络形成与发展机制第44-52页
        4.1.1 住宅地产与旅游协同网络形成机制第44-46页
        4.1.2 住宅地产与旅游协同网络扩张机制第46-48页
        4.1.3 基于价值链的住宅地产与旅游协同网络增值机制第48-52页
    4.2 住宅地产与旅游协同效应的发挥机制第52-62页
        4.2.1 住宅地产与旅游协同收益和成本第52-55页
        4.2.2 住宅地产与旅游发挥协同效应的模型第55-59页
        4.2.3 住宅地产与旅游协同发展的优选模型第59-62页
    4.3 住宅地产与旅游发挥协同效应的计量模型第62-67页
        4.3.1 静态协同向动态协同的演化第62-65页
        4.3.2 住宅地产与旅游动态协同效应的计量模型第65-67页
5 对未来城市旅游综合体实现协同效应的建议第67-75页
    5.1 树立将旅游与住宅地产融合开发的理念第67-68页
        5.1.1 市场分析方面第67-68页
        5.1.2 战略定位方面第68页
        5.1.3 规划方案方面第68页
    5.2 将旅游主题文化完整地体现在住宅地产的开发中第68-72页
        5.2.1 找准定位,确定主题文化第69-70页
        5.2.2 将文化主题融入前期规划第70-71页
        5.2.3 通过文化创新项目第71-72页
        5.2.4 以文化融合为基础的系统化开发运营第72页
    5.3 强化后期控制第72-73页
        5.3.1 管理组织架构在适应中调整第72页
        5.3.2 发展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定位调整第72-73页
        5.3.3 与政府保持持续的良好工作关系,保护项目第73页
    5.4 参与协同发展的主体应多元化第73-75页
        5.4.1 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第73页
        5.4.2 重视对文化资源的挖掘第73-75页
6 结论及不足第75-77页
    6.1 主要观点及结论第75-76页
    6.2 论文的不足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恒立实业存货内部控制改进研究
下一篇: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阶梯及决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