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资助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Summary | 第6-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1.1 新型植物饼粕类饲料的种类 | 第16页 |
1.2 主要新型饼粕类饲料的营养价值和综合利用 | 第16-25页 |
1.2.1 棕榈仁粕 | 第16-18页 |
1.2.1.1 棕榈仁粕的营养价值 | 第16-17页 |
1.2.1.2 棕榈仁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 第17页 |
1.2.1.3 棕榈仁粕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研究 | 第17页 |
1.2.1.4 棕榈仁粕的加工调制技术 | 第17-18页 |
1.2.2 油茶籽粕 | 第18-20页 |
1.2.2.1 油茶籽粕的营养价值 | 第18页 |
1.2.2.2 油茶籽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 第18-19页 |
1.2.2.3 油茶籽粕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研究 | 第19页 |
1.2.2.4 油茶籽粕的加工调制技术 | 第19-20页 |
1.2.3 茶籽粕 | 第20-21页 |
1.2.3.1 茶籽粕的营养价值 | 第20页 |
1.2.3.2 茶籽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 第20-21页 |
1.2.3.3 茶籽粕的加工调制技术 | 第21页 |
1.2.4 菜籽粕 | 第21-22页 |
1.2.4.1 菜籽粕的营养价值 | 第21页 |
1.2.4.2 菜籽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 第21页 |
1.2.4.3 菜籽粕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研究及加工调制技术 | 第21-22页 |
1.2.5 葵花籽粕 | 第22-23页 |
1.2.5.1 葵花籽粕的营养价值 | 第22-23页 |
1.2.5.2 葵花籽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 第23页 |
1.2.5.3 葵花籽粕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研究 | 第23页 |
1.2.6 花生粕 | 第23-25页 |
1.2.6.1 花生粕的营养价值 | 第23页 |
1.2.6.2 花生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 第23页 |
1.2.6.3 如何合理使用花生粕 | 第23-25页 |
1.3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研究技术 | 第25-26页 |
1.3.1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 | 第25页 |
1.3.2 瘤胃微生物研究技术 | 第25-26页 |
1.4 论文整体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26页 |
1.4.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应用体外产气法和尼龙袋法评价含棕榈仁粕、油茶籽粕或茶籽粕饲粮的营养价值 | 第27-3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2.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第27页 |
2.1.2 试验原料和日粮 | 第27-28页 |
2.1.3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28-29页 |
2.1.4 尼龙袋试验方法 | 第29页 |
2.1.5 体外产气试验方法 | 第29页 |
2.1.6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2.1.6.1 常规营养成分 | 第29页 |
2.1.6.2 体外产气试验测定指标 | 第29-30页 |
2.1.6.3 尼龙袋试验指标测定 | 第30页 |
2.1.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2.2.1 体外产气试验 | 第31页 |
2.2.2 产气量及体外发酵参数 | 第31-32页 |
2.2.3 饲粮体外24h瘤胃发酵参数 | 第32-33页 |
2.2.4 饲粮体外48h瘤胃发酵参数 | 第33页 |
2.2.5 尼龙袋法测定瘤胃降解参数 | 第33-35页 |
2.2.5.1 各饲粮组的DM、OM和CP瘤胃降解率 | 第33-34页 |
2.2.5.2 各饲粮组营养成分瘤胃降解参数分析 | 第34-35页 |
2.2.6 能氮平衡参数 | 第35-36页 |
2.3 讨论 | 第36-38页 |
2.3.1 产气量 | 第36页 |
2.3.2 挥发性脂肪酸浓度 | 第36-37页 |
2.3.3 各组饲粮瘤胃降解率及降解参数分析 | 第37-38页 |
2.3.4 能氮平衡值分析 | 第38页 |
2.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含棕榈仁粕、油茶籽粕或茶籽粕饲粮对公犊牛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 第39-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3.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第39页 |
3.1.2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3.1.3 饲养管理 | 第39页 |
3.1.4 样品收集与测定 | 第39-40页 |
3.1.4.1 饲料采集 | 第39-40页 |
3.1.4.2 生长性能 | 第40页 |
3.1.4.3 血液样品的采集 | 第40页 |
3.1.4.4 样品的测定 | 第40页 |
3.1.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3.2.1 犊牛生长性能 | 第40-41页 |
3.2.2 犊牛血清免疫指标 | 第41-42页 |
3.2.3 犊牛血清抗氧化性能 | 第42-43页 |
3.3 讨论 | 第43-45页 |
3.3.1 三种植物饼粕饲料对肉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2 三种植物饼粕饲料对肉犊牛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第44页 |
3.3.3 三种植物饼粕饲料对肉犊牛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 结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含棕榈仁粕、油茶籽粕或茶籽粕饲粮对公犊牛消化代谢及血清指标的影响 | 第46-5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4.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第46页 |
4.1.2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4.1.3 饲养管理 | 第46页 |
4.1.4 样品收集与测定 | 第46-47页 |
4.1.4.1 生长性能测定 | 第46页 |
4.1.4.2 粪、尿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46-47页 |
4.1.4.3 血清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47页 |
4.1.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4.2.1 犊牛生长性能 | 第47-48页 |
4.2.2 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 第48-49页 |
4.2.3 能量利用率 | 第49-50页 |
4.2.4 氮代谢 | 第50-51页 |
4.2.5 血清生化指标 | 第51-53页 |
4.3 讨论 | 第53-55页 |
4.3.1 三种植物饼粕饲料对肉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53页 |
4.3.2 三种植物饼粕饲料对肉犊牛养分消化代谢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3 三种植物饼粕饲料对肉犊牛能量利用率的影响 | 第54页 |
4.3.4 三种植物饼粕饲料对肉犊牛氮代谢的影响 | 第54页 |
4.3.5 三种植物饼粕饲料对肉犊牛血清指标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 结论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含棕榈仁粕、油茶籽粕或茶籽粕饲粮对公犊牛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区系多样性的影响 | 第56-6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5.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第56页 |
5.1.2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5.1.3 饲养管理 | 第56页 |
5.1.4 样品收集与测定 | 第56-57页 |
5.1.4.1 瘤胃液 | 第56-57页 |
5.1.4.2 瘤胃液pH值、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测定 | 第57页 |
5.1.4.3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57页 |
5.1.4.3.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57页 |
5.1.4.3.2 瘤胃液基因组提取及16SrDNA片段的PCR扩增 | 第57页 |
5.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7-58页 |
5.1.5.1 测序序列的加工和数据分析 | 第57页 |
5.1.5.2 OTU基础分析 | 第57-58页 |
5.1.5.3 物种组成分析 | 第58页 |
5.1.5.4 样本比较分析 | 第58页 |
5.1.6 数据分析 | 第5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5.2.1 犊牛瘤胃发酵参数 | 第58-60页 |
5.2.2 16 SrDNAV3-V4区片段PCR扩增结果 | 第60-61页 |
5.2.3 OTUs基础分析结果 | 第61-62页 |
5.2.3.1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 | 第61页 |
5.2.3.2 Venn图 | 第61-62页 |
5.2.3.3 稀释曲线 | 第62页 |
5.2.4 分类学分析结果 | 第62-64页 |
5.2.5 样本比较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5.2.5.1 瘤胃微生物主成分分析 | 第64-65页 |
5.3 讨论 | 第65-66页 |
5.3.1 三种植物饼粕饲料对肉犊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第65页 |
5.3.2 OTUs基础分析结果 | 第65-66页 |
5.3.3 分类学分析结果 | 第66页 |
5.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8页 |
6.1 本文总体结论 | 第67页 |
6.2 创新点 | 第67页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87页 |
导师简介 | 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