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学术史回顾 | 第9-16页 |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汉以前之集议概况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先秦之集议概况 | 第19-21页 |
第二节 “以霸道治天下”思想指导下的秦代集议 | 第21-25页 |
第二章 “清静无为”思想指导下的汉初中央集议 | 第25-37页 |
第一节 以“宽简爱民”为特征的中央集议事项 | 第25-31页 |
一、议封王 | 第25-27页 |
二、议和亲 | 第27-28页 |
三、议轻刑 | 第28-30页 |
四、议抚民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汉初中央集议决策集团 | 第31-37页 |
一、高祖至吕后时期:以“诸侯王将”为核心 | 第31-33页 |
二、文景时期:以“三公”为核心 | 第33-34页 |
三、文景时期:以“有司”为补充 | 第34-37页 |
第三章 “霸王道杂之”思想指导下的武昭宣时期中央集议 | 第37-55页 |
第一节 以“德猛相济”为特征的中央集议事项 | 第37-46页 |
一、议侵削诸侯 | 第37-39页 |
二、议攻伐匈奴 | 第39-41页 |
三、议安抚百姓 | 第41-43页 |
四、议治罪官民 | 第43-45页 |
五、议封禅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武昭宣时期中央集议决策集团 | 第46-55页 |
一、以内朝官为主体 | 第46-47页 |
二、以外朝官为主体 | 第47-51页 |
三、以内外朝官共同参与为主体 | 第51-55页 |
第四章 “以礼为治”思想指导下的西汉后期中央集议 | 第55-71页 |
第一节 以“礼化循古”为特征的中央集议事项 | 第55-63页 |
一、议整顿国家财政 | 第55-57页 |
二、议整治官僚阶层 | 第57-60页 |
三、议改革宗庙郊祀 | 第60-61页 |
四、议礼化匈奴 | 第61-63页 |
第二节 西汉后期中央集议决策集团 | 第63-71页 |
一、以内外朝官合议为重心 | 第63-68页 |
二、以外朝官议为补充 | 第68-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