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

武夷山黄山松凋落物分解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中文文摘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26页
        1.1.1 养分再吸收第11-15页
        1.1.2 凋落物分解第15-24页
        1.1.3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第24-26页
    1.2 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第26-29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9-31页
第二章 实验区概况及研究材料与方法第31-39页
    2.1 实验区概况第31-32页
    2.2 实验概况第32-33页
    2.3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第33-37页
    2.4 技术路线第37-39页
第三章 黄山松针叶养分再吸收效率第39-47页
    3.1 不同海拔黄山松的成熟和凋落针叶C、N、P含量变化第39页
    3.2 不同海拔黄山松的成熟和凋落针叶的化学计量特征第39-41页
    3.3 土壤C、N和P含量与黄山松针叶C、N和P含量的关系第41页
    3.4 不同海拔黄山松针叶养分再吸收效率第41-43页
    3.5 讨论第43-47页
第四章 黄山松凋落物针叶分解速率年变化及海拔间差异第47-55页
    4.1 黄山松凋落针叶分解概况第47页
    4.2 随分解时间变化黄山松凋落针叶分解残留率的变化第47-50页
    4.3 黄山凋落针叶分解残留率海拔间差异第50-51页
    4.4 黄山松凋落针叶分解速率模型第51-52页
    4.5 讨论第52-55页
第五章 黄山松凋落针叶养分释放动态变化及海拔间差异第55-65页
    5.1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碳元素含量动态变化及海拔间差异第55-56页
    5.2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氮元素含量动态变化及海拔间差异第56-57页
    5.3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磷元素含量动态变化及海拔间差异第57-59页
    5.4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碳氮比值的动态变化及海拔间差异第59页
    5.5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碳磷比值的动态变化及海拔间差异第59-60页
    5.6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氮磷比值的动态变化及海拔间差异第60-61页
    5.7 讨论第61-65页
第六章 凋落物基质、海拔和土壤生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第65-73页
    6.1 基质对黄山松凋落针叶分解速率的影响第65-66页
    6.2 海拔对黄山松凋落针叶分解速率的影响第66-67页
    6.3 土壤动物对黄山松凋落针叶分解速率的影响第67-69页
    6.4 讨论第69-73页
第七章 结论第73-79页
    7.1 黄山松针叶养分再吸收效率第73-74页
    7.2 黄山松凋落物针叶分解速率概况及海拔间差异第74-75页
    7.3 黄山松凋落针叶养分释放动态变化及海拔间差异第75-76页
    7.4 凋落物基质、海拔和土壤生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第76页
    7.5 论文创新之处第76-77页
    7.6 研究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95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95-97页
致谢第97-99页
个人简历第99-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制度建构
下一篇:模拟增温和氮添加对亚热带杉木幼林不同深度土壤CO2排放和微生物群落与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