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刚度分析方法 | 第10-16页 |
1.2.1 单调加载刚度计算方法 | 第11-13页 |
1.2.2 重复加载的裂后钢筋混凝土梁平均惯性矩Ia | 第13-15页 |
1.2.3 裂后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刚度计算方法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利用残余裂缝信息评估裂后钢筋混凝土梁时变瞬时刚度 | 第18-29页 |
2.1 残余裂缝下的损伤因子 | 第18-23页 |
2.2 考虑收缩徐变效应的钢筋残余应变rs? | 第23-26页 |
2.3 传递长度 | 第26-27页 |
2.4 平均惯性矩模型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裂后钢筋混凝土梁时变瞬时刚度评估验证 | 第29-42页 |
3.1 试验概况 | 第29-35页 |
3.2 裂缝间距 | 第35-36页 |
3.3 理论结果验证与讨论 | 第36-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裂后预应力混凝土梁刚度预测 | 第42-49页 |
4.1 受压区高度 | 第42-45页 |
4.1.1 开裂截面与未开裂截面的受压区高度 | 第42-44页 |
4.1.2 沿传递长度截面的受压区高度 | 第44-45页 |
4.2 损伤因子 | 第45-47页 |
4.3 裂缝间距 | 第47页 |
4.4 平均曲率模型 | 第47页 |
4.5 求解方法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裂后预应力混凝土梁刚度预测验证 | 第49-57页 |
5.1 试验概况 | 第49-52页 |
5.2 理论结果验证与讨论 | 第52-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