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导论第10-14页
    1.1 研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意义第10-11页
        1.1.1 有利于充分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第10-11页
        1.1.2 有利于更好地平衡刑事诉讼中的多重利益第11页
    1.2 研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践意义第11-12页
        1.2.1 促进司法资源合理配置第11-12页
        1.2.2 节约犯罪嫌疑人经济开支并节约司法资源第12页
    1.3 创新点第12-14页
第2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第14-24页
    2.1 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及特征第14-15页
    2.2 附条件不起诉与其他类型不起诉的区分第15-16页
        2.2.1 附条件不起诉与绝对不起诉第15页
        2.2.2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第15-16页
        2.2.3 附条件不起诉与证据不足不起诉第16页
    2.3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6-18页
        2.3.1 刑事社会学派的“目的刑”理论第16-17页
        2.3.2 起诉便宜主义第17页
        2.3.3 刑罚的谦抑性第17-18页
    2.4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法律价值第18-19页
        2.4.1 符合现代刑法思想第18页
        2.4.2 实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有利于诉讼经济第18页
        2.4.3 有助于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第18-19页
    2.5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演进第19-24页
        2.5.1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产生背景第19-20页
        2.5.2 附条件不起诉的理论纷争及社会认可度调查第20-21页
        2.5.3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规定第21-22页
        2.5.4 附条件不起诉的实证考察第22-24页
第3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域外考察第24-27页
    3.1 大陆法系国家第24-25页
        3.1.1 德国“暂时的不予起诉”第24页
        3.1.2 日本“起诉犹豫制度”第24-25页
    3.2 英美法系国家第25-27页
        3.2.1 美国“缓起诉制度”第25页
        3.2.2 英国“附条件警告制度”第25-27页
第4章 我国现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7-35页
    4.1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第27-28页
        4.1.1 对“可能”二字的理解第27页
        4.1.2 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第27-28页
    4.2 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工作第28-30页
        4.2.1 附条件不起诉案件中的“条件”设置第28-29页
        4.2.2 考验时限的设置第29页
        4.2.3 帮教机构存在的问题第29-30页
    4.3 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规定第30-31页
        4.3.1 附条件不起诉案件中的证据保全问题第30页
        4.3.2 关于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情形中“情节严重”如何把握第30-31页
        4.3.3 应当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其他情形第31页
    4.4 附条件不起诉的救济途径第31-32页
        4.4.1 被害人的救济途径第32页
        4.4.2 撤销附条件不起诉后犯罪嫌疑人的救济途径第32页
    4.5 外部制约机制的缺失第32-33页
    4.6 附条件不起诉在司法实践中的误用第33-35页
第5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第35-42页
    5.1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立法层面的改进第35-39页
        5.1.1 从刑罚要件方面扩大适用范围第35页
        5.1.2 建立健全外部审查机制第35-37页
        5.1.3 细化所附加的条件第37页
        5.1.4 增加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程序性撤销的情形第37页
        5.1.5 完善被害人救济机制第37-38页
        5.1.6 完善犯罪嫌疑人救济机制第38-39页
    5.2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司法适用层面的改进第39-42页
        5.2.1 树立宽严相济的司法理念,强化特殊预防的刑罚目的第39页
        5.2.2 健全证据保全机制第39-40页
        5.2.3 建立帮教工作体系第40-41页
        5.2.4 注重考验期限设置的合理性第41-42页
结语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后记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级阶段韩国高中生语音特点分析--以江原道黄池高中为例
下一篇:冒充专利行为的犯罪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