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1.1 生物固氮现状 | 第12-13页 |
1.1.2 固氮微生物的多样性 | 第13-16页 |
1.1.3 固氮菌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 固氮酶活性测定技术 | 第17-18页 |
1.2.1 凯氏定氮法 | 第17-18页 |
1.2.2 乙炔还原法 | 第18页 |
1.2.3 ~(15)N同位素示踪法 | 第18页 |
1.2.4 全氮差值法 | 第18页 |
1.3 盐碱地相关固氮微生物的研究 | 第18-20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供试土壤 | 第20-21页 |
2.1.2 培养基 | 第21页 |
2.1.3 载体与试剂 | 第21页 |
2.2 自生固氮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1-22页 |
2.3 自生固氮菌的鉴定 | 第22-25页 |
2.3.1 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 第22页 |
2.3.2 形态学特征分析 | 第22页 |
2.3.3 生理生化特征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4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3-25页 |
2.4 自生固氮菌BH-3和BH-4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 第25页 |
2.5 自生固氮菌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 第25-26页 |
2.5.1 自生固氮菌对冬小麦幼苗生理特征与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2.5.2 菌剂BH-2不同接种浓度对小麦生理特征与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 第26页 |
2.6 自生固氮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第26-27页 |
2.6.1 自生固氮菌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6-27页 |
2.6.2 自生固氮菌对田间玉米生长的影响 | 第27页 |
2.7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7-28页 |
2.7.1 菌体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7.2 菌液IAA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7.3 植株生长指标、养分积累量及产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2.7.4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28页 |
2.7.5 植株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28页 |
2.7.6 土壤理化性质与脲酶活性的测定 | 第28页 |
2.8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51页 |
3.1 自生固氮菌的鉴定 | 第28-31页 |
3.1.1 自生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 | 第28-29页 |
3.1.2 自生固氮菌形态、生理生化测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9-31页 |
3.2 自生固氮菌BH-3和BH-4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 第31-37页 |
3.2.1 温度对自生固氮菌IAA分泌量与菌体蛋白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pH对自生固氮菌IAA分泌量与菌体蛋白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3 碳源对自生固氮菌IAA分泌量与菌体蛋白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4 渗透压对自生固氮菌IAA分泌量与菌体蛋白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5 外源NH_4~+对自生固氮菌IAA分泌量与菌体蛋白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 自生固氮菌对冬小麦幼苗生长与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 第37-41页 |
3.3.1 自生固氮菌对冬小麦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自生固氮菌对冬小麦幼苗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3 自生固氮菌对冬小麦幼苗地上部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 第39页 |
3.3.4 自生固氮菌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5 自生固氮菌对土壤有机碳与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菌剂BH-2不同接种浓度对小麦生长与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 第41-45页 |
3.4.1 菌剂BH-2不同接种浓度对小麦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2 菌剂BH-2不同接种浓度对小麦不同器官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3 菌剂BH-2不同接种浓度对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3页 |
3.4.4 菌剂BH-2不同接种浓度对土壤pH与电导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5 菌剂BH-2不同接种浓度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44页 |
3.4.6 菌剂BH-2不同接种浓度对土壤有机碳与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 自生固氮菌对玉米幼苗与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3.5.1 自生固氮菌对玉米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2 自生固氮菌对玉米幼苗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3.5.3 自生固氮菌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6 自生固氮菌对田间玉米生长与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 第47-51页 |
3.6.1 自生固氮菌对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各器官干物质量的影响 | 第47页 |
3.6.2 自生固氮菌对不同生育时期玉米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6.3 自生固氮菌对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8-49页 |
3.6.4 自生固氮菌对不同生育时期土壤pH与电导率的影响 | 第49页 |
3.6.5 自生固氮菌对土壤养分含量与脲酶的影响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8页 |
4.1 自生固氮菌鉴定 | 第51-52页 |
4.2 自生固氮菌BH-3和BH-4的环境适应性 | 第52-53页 |
4.3 自生固氮菌对冬小麦幼苗生长与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 菌剂BH-2不同接种浓度对小麦生长与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4.5 自生固氮菌对玉米幼苗与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4.6 自生固氮菌对田间玉米生长与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 第56-58页 |
5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