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目的及预期结果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2 研究预期结果 | 第15-16页 |
2 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2.1 循环经济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 第16-18页 |
2.1.1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6-17页 |
2.1.2 低碳经济理论 | 第17页 |
2.1.3 政府干预理论 | 第17-18页 |
2.2 产业经济理论 | 第18-20页 |
2.2.1 产业关联理论 | 第18页 |
2.2.2 产业结构理论 | 第18-19页 |
2.2.3 产业政策理论 | 第19-20页 |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路径及效果评价 | 第20-43页 |
3.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重点演变 | 第20-24页 |
3.1.1 1991——2000年新能源汽车研发启动 | 第20页 |
3.1.2 2001——2007年从研发启动到研发布局 | 第20-22页 |
3.1.3 2008——2009年从研发布局到产业化转化 | 第22页 |
3.1.4 2010年至今从产业化转化到加大推广力度 | 第22-23页 |
3.1.5 政策评价 | 第23-24页 |
3.2 其它典型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分析 | 第24-28页 |
3.2.1 美国 | 第24-26页 |
3.2.2 日本 | 第26-28页 |
3.3 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比较与评价 | 第28-30页 |
3.3.1 政策的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3.3.2 政策的评价分析 | 第29-30页 |
3.4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0-38页 |
3.4.1 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30-32页 |
3.4.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32-37页 |
3.4.3 我国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发展现状分析 | 第37-38页 |
3.5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 第38-43页 |
3.5.1 商业模式缺乏系统性创新 | 第38-40页 |
3.5.2 配套设施不够齐全 | 第40-41页 |
3.5.3 核心技术不够成熟 | 第41页 |
3.5.4 扶持政策不够完善 | 第41-43页 |
4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模式创新——基于比亚迪、特斯拉、丰田的案例研究 | 第43-51页 |
4.1 比亚迪发展模式创新的分析 | 第43-46页 |
4.1.1 以合作投资方式换取市场,用示范运营方式提高份额 | 第44页 |
4.1.2 “三零”购车模式下的金融运营模式创新 | 第44-46页 |
4.1.3 移动 4S店营销模式 | 第46页 |
4.2 特斯拉发展模式创新的分析 | 第46-48页 |
4.2.1 采取错位竞争战略,定位高端人群 | 第46页 |
4.2.2 革命性的体验式营销模式创新 | 第46-47页 |
4.2.3 全产业链服务模式 | 第47-48页 |
4.3 丰田发展模式创新的分析 | 第48-49页 |
4.3.1 精益生产模式的创新 | 第48-49页 |
4.3.2 “以人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的创新 | 第49页 |
4.4 比亚迪、特斯拉、丰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启示 | 第49-51页 |
4.4.1 政策环境与发展模式创新的关联性分析 | 第49-50页 |
4.4.2 政策环境促进发展模式创新的启示意义 | 第50-51页 |
5 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1-54页 |
5.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 第51-52页 |
5.1.1 创新能源供给模式,提高产业盈利空间 | 第51页 |
5.1.2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 第51页 |
5.1.3 强化产业链间合作,突破技术瓶颈 | 第51-52页 |
5.1.4 创新业务模式,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 | 第52页 |
5.2 扶持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方面的对策建议 | 第52-54页 |
5.2.1 界定政策干预的职责边界并重视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 | 第52-53页 |
5.2.2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培养潜在消费者 | 第53页 |
5.2.3 建全专利技术管理措施 | 第53-54页 |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6.1 结论 | 第5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