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黄山屯溪老街街区空间更新的形态特征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第13-19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6-19页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第19-21页
        1.3.1 研究对象第19-20页
        1.3.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 概念界定第21-22页
        1.4.1 “平面单元”(plan unit)第21页
        1.4.2 “形态时期”(morphological period)第21-22页
        1.4.3 “形态框架”(morphological frame)第22页
        1.4.4 “形态区域”(morphological regions)第22页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22-26页
        1.5.1 研究方法第22-24页
        1.5.2 研究框架第24-26页
2 街区更新的历史地理基础和阶段划分第26-44页
    2.1 街区的区位条件与自然、人文环境第26-30页
        2.1.1 区位条件第26-28页
        2.1.2 地理环境第28页
        2.1.3 人文环境第28-30页
    2.2 屯溪老街街区的历史沿革第30-33页
        2.2.1 雏形生成——元末明初时期第30-31页
        2.2.2 诸业兴盛——明清时期第31-32页
        2.2.3 命运多舛——民国时期第32页
        2.2.4 破而后立——建国后时期第32-33页
    2.3 街区现状第33-39页
        2.3.1 路网格局第33-38页
        2.3.2 屯溪老街街区的功能结构第38-39页
        2.3.3 屯溪老街街区的街区整体建筑风貌特征第39页
    2.4 空间更新的阶段划分第39-42页
    2.6 本章结论第42-44页
3 街区核心沿街商业地块更新的形态特征(1929-1937)第44-66页
    3.1 街区更新的社会发展基础第45-47页
        3.1.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第45页
        3.1.2 商业业态第45-47页
    3.2 更新区域整体特征第47页
    3.3 街道系统第47-49页
    3.4 地块划分第49-53页
        3.4.1 地块形态第49-50页
        3.4.2 地块组合方式第50-53页
    3.5 建筑形态单元及其建筑特征第53-58页
        3.5.1 建筑形态单元划分第53-55页
        3.5.2 建筑类型第55-58页
    3.6 现状建筑使用权属第58-59页
    3.7 平面单元类型划分第59-61页
    3.8 整体形态特征及其成因第61-64页
        3.8.1 整体形态特征第61-62页
        3.8.2 形态特征成因分析第62-64页
    3.9 本章结论第64-66页
4 沿主街内巷居住地块更新的形态特征(1937-1949)第66-86页
    4.1 街区更新的社会发展基础第66-68页
        4.1.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第66-67页
        4.1.2 商业业态第67-68页
    4.2 更新区域整体形态特征第68-69页
    4.3 街道系统第69-70页
    4.4 地块划分第70-74页
        4.4.1 地块形态第70-71页
        4.4.2 地块组合方式第71-74页
    4.5 建筑形态单元及其建筑特征第74-77页
        4.5.1 建筑形态单元划分第74-77页
    4.6 现状建筑使用权属第77-78页
    4.7 平面单元类型划分第78-80页
    4.8 整体形态特征及其成因第80-83页
        4.8.1 整体形态特征第80-81页
        4.8.2 形态特征成因分析第81-83页
    4.9 本章结论第83-86页
5 街区主街外缘内侧空间更新的形态特征(1950-1977)第86-106页
    5.1 街区更新的社会发展基础第86-91页
        5.1.1 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第86-88页
        5.1.2 商业业态第88-91页
    5.2 更新区域整体形态特征第91页
    5.3 街道系统第91-92页
    5.4 地块划分第92-95页
        5.4.1 地块形态第92-93页
        5.4.2 地块组合方式第93-95页
    5.5 建筑形态单元及其建筑特征第95-98页
        5.5.1 建筑形态单元划分第95-97页
        5.5.2 建筑类型第97-98页
    5.6 现状建筑使用权属第98-99页
    5.7 平面单元类型划分第99-100页
    5.8 整体形态特征及其成因第100-103页
        5.8.1 整体形态特征第100-101页
        5.8.2 形态特征成因分析第101-103页
    5.9 本章结论第103-106页
6 街区主街外侧外缘空间更新的形态特征(1978至今)第106-126页
    6.1 街区更新的社会发展基础第106-110页
        6.1.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第106-107页
        6.1.2 商业业态第107-110页
    6.2 整体形态特征第110-111页
    6.3 街道系统第111-113页
    6.4 地块划分第113-114页
        6.4.1 地块形态第113-114页
    6.5 建筑形态单元及其建筑特征第114-118页
        6.5.1 地块组合方式第114-115页
        6.5.2 建筑形态单元划分第115-117页
        6.5.3 建筑类型第117-118页
    6.6 现状建筑使用权属第118-119页
    6.7 平面单元类型划分第119-121页
    6.8 整体形态特征及成因第121-123页
        6.8.1 整体形态特征第121-122页
        6.8.2 形态特征成因分析第122-123页
    6.9 本章结论第123-126页
7 街区形态更新的整体特征和内在机理第126-140页
    7.1 形态更新的总体特征第126-132页
        7.1.1 街道系统更新的总体特征第127-128页
        7.1.2 地块更新的总体特征第128-129页
        7.1.3 建筑形态单元更新和建筑类型更新的总体特征第129-131页
        7.1.4 地块产权更新的总体特征第131-132页
    7.2 形态更新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第132-140页
        7.2.1 经济因素第132-134页
        7.2.2 政治因素第134-135页
        7.2.3 人口因素第135-136页
        7.2.4 战争因素第136页
        7.2.5 交通因素第136-137页
        7.2.6 建筑技术第137页
        7.2.7 小结第137-140页
8 结论第140-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46页
图表目录第146-152页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第152-154页
致谢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基于禄劝县某校留守高中生的研究
下一篇: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以舟曲县白龙江上河口藏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