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1.2 关键词释义 | 第8-9页 |
1.2.1 招商引资 | 第8-9页 |
1.2.2 产业园区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3 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12-15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12页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1.4.3 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大连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招商引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15-32页 |
2.1 大连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招商引资现状 | 第15-20页 |
2.1.1 大连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简介 | 第15-16页 |
2.1.2 招商引资环境 | 第16-18页 |
2.1.3 招商引资成效 | 第18-20页 |
2.2 大连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招商引资情况问卷调查 | 第20-25页 |
2.2.1 问卷设计 | 第20页 |
2.2.2 调查数据和分析 | 第20-25页 |
2.3 大连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2.3.1 招商主体分工不清,权责不明 | 第26页 |
2.3.2 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配套服务薄弱 | 第26-27页 |
2.3.3 大项目龙头企业不足,产业集群效应尚未显现 | 第27页 |
2.3.4 园区对外宣传不足,招商引资形象设计欠缺 | 第27-28页 |
2.3.5 招商引资人才匮乏,招商团队建设不足 | 第28-29页 |
2.4 大连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招商引资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29-32页 |
2.4.1 招商引资体制、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29页 |
2.4.2 融资渠道不畅,融资能力不强 | 第29-30页 |
2.4.3 园区规划理论化,产业链不完整 | 第30页 |
2.4.4 政府职能错位和越位,欠缺中介招商 | 第30页 |
2.4.5 引进招商人才不足,人才培养不全面 | 第30-32页 |
3 大连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招商引资方案设计 | 第32-38页 |
3.1 相关理论 | 第32页 |
3.1.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32页 |
3.1.2 产业区理论 | 第32页 |
3.1.3 增长极理论 | 第32页 |
3.2 国内外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 | 第32-34页 |
3.2.1 英国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经验做法 | 第32-33页 |
3.2.2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经验做法 | 第33-34页 |
3.3 大连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招商引资实施方案 | 第34-38页 |
3.3.1 招商引资资源分析 | 第34-35页 |
3.3.2 方案设计的原则 | 第35页 |
3.3.3 方案设计的目的及内容 | 第35-36页 |
3.3.4 方案可行性分析 | 第36-38页 |
4 大连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招商引资对策建议 | 第38-45页 |
4.1 理顺招商体制,引进激励机制 | 第38-39页 |
4.1.1 科学设置招商机构和人员 | 第38页 |
4.1.2 合理设置考核激励机制 | 第38-39页 |
4.2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 第39-40页 |
4.2.1 优化投资硬环境 | 第39页 |
4.2.2 优化投资软环境 | 第39-40页 |
4.3 推进产业链招商,形成产业集群 | 第40-41页 |
4.3.1 完善产业链招商载体 | 第40-41页 |
4.3.2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 第41页 |
4.4 转变政府职能,招商方式多元化 | 第41-42页 |
4.4.1 转变政府招商理念 | 第41页 |
4.4.2 引入中介招商 | 第41-42页 |
4.5 加强园区宣传,完善团队建设 | 第42-43页 |
4.5.1 加强园区形象设计和推介 | 第42页 |
4.5.2 培养专业化招商队伍 | 第42-43页 |
4.6 拓宽融资渠道,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投资 | 第43-45页 |
4.6.1 融资方式多元化 | 第43页 |
4.6.2 推进PPP项目建设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A 大连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招商引资工作企业调查问卷 | 第49-52页 |
附录B 访谈提纲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