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7-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2.1.1 股票期权的风险承担激励的定义 | 第17-18页 |
2.1.2 审计师风险感知的定义 | 第18页 |
2.1.3 盈余操纵行为的定义 | 第18-19页 |
2.1.4 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定义 | 第19-20页 |
2.2 股票期权激励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2.2.1 股票期权的授予动机 | 第20-21页 |
2.2.2 股票期权激励影响企业业绩的研究 | 第21-22页 |
2.3 股票期权的风险承担激励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2.3.1 风险承担激励影响管理者行为的研究 | 第22-23页 |
2.3.2 风险承担激励影响审计师行为的研究 | 第23-24页 |
2.4 盈余操纵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2.5 审计师行业专长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2.6 文献述评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 第29-35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3.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9页 |
3.1.2 审计风险理论 | 第29-30页 |
3.1.3 审计“深口袋”理论 | 第30-31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1-35页 |
3.2.1 股票期权的风险承担激励对审计师风险感知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盈余操纵行为的中介作用 | 第32-33页 |
3.2.3 审计师行业专长的调节作用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35-42页 |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35页 |
4.2 变量的测量 | 第35-40页 |
4.2.1 解释变量 | 第35-36页 |
4.2.2 被解释变量 | 第36页 |
4.2.3 中介变量 | 第36-38页 |
4.2.4 调节变量 | 第38页 |
4.2.5 控制变量 | 第38-40页 |
4.3 回归模型构建与说明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2-60页 |
5.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42-43页 |
5.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3-45页 |
5.3 相关性分析 | 第45-47页 |
5.4 股票期权的风险承担激励对审计师风险感知的影响 | 第47-48页 |
5.5 盈余操纵行为的中介作用 | 第48-50页 |
5.6 审计师行业专长的调节作用 | 第50-54页 |
5.7 稳健性检验 | 第54-60页 |
5.7.1 股票期权的风险承担激励的细化指标 | 第54-55页 |
5.7.2 盈余操纵行为的替代变量 | 第55-56页 |
5.7.3 审计师行业专长的替代变量 | 第56-58页 |
5.7.4 审计师风险感知的替代变量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62页 |
6.1.1 基本结论 | 第60-61页 |
6.1.2 实践启示 | 第61-62页 |
6.2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62-64页 |
6.2.1 研究局限 | 第62页 |
6.2.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