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3页 |
1.1 缺铁性贫血 | 第9-11页 |
1.1.1 缺铁性贫血定义及发病机制 | 第9页 |
1.1.2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现况 | 第9-10页 |
1.1.3 缺铁性贫血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 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 | 第11-12页 |
1.2.1 语言商、操作商及总智商 | 第11页 |
1.2.2 A因子、B因子及C因子 | 第11页 |
1.2.3 缺铁性贫血对智力发育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4 地区对智力发育的影响 | 第12页 |
1.3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第13-16页 |
2.1 本研究对象 | 第13页 |
2.2 方法 | 第13-14页 |
2.2.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2.2.2 抽样方法 | 第13页 |
2.2.3 测量及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2.2.4 调查方法 | 第14页 |
2.3 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 | 第14页 |
2.4 智力测试 | 第14-15页 |
2.4.1 智力测验 | 第14页 |
2.4.2 智商计算 | 第14-15页 |
2.5 问卷调查 | 第15页 |
2.6 统计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16-26页 |
3.1 基本情况 | 第16-18页 |
3.1.1 年龄、性别、地区及民族构成 | 第16页 |
3.1.2 儿童出生情况 | 第16-17页 |
3.1.3 家庭情况 | 第17-18页 |
3.2 缺铁性贫血情况 | 第18-19页 |
3.2.1 兰州市及东乡县学龄期儿童IDA现况 | 第18页 |
3.2.2 不同性别儿童IDA现况 | 第18-19页 |
3.2.3 不同民族儿童IDA现况 | 第19页 |
3.3 纳入贫血组与对照组儿童资料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3.4 贫血组及非贫血组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情况 | 第20-21页 |
3.4.1 兰州市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儿童生长发育指标情况 | 第20页 |
3.4.2 东乡县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儿童生长发育指标情况 | 第20-21页 |
3.5 本研究中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儿童血清学指标情况 | 第21-23页 |
3.5.1 兰州市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儿童血清学指标情况 | 第21-22页 |
3.5.2 东乡县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儿童血清学指标情况 | 第22-23页 |
3.6 贫血组与对照组儿童智力发育情况 | 第23页 |
3.6.1 贫血组儿童智力发育情况 | 第23页 |
3.6.2 对照组儿童智力发育情况 | 第23页 |
3.7 贫血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智力发育比较 | 第23-24页 |
3.8 兰州市及东乡县贫血儿童智力发育水平比较 | 第24-25页 |
3.9 两地区贫血儿童血红蛋白水平与总智商的相关性 | 第25-2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26-32页 |
4.1 两地区学龄期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病学特点 | 第26-28页 |
4.1.1 不同性别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的比较分析 | 第27页 |
4.1.2 汉族及东乡族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的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4.2 两地区贫血与非贫血儿童生长发育情况 | 第28页 |
4.2.1 兰州市贫血及非贫血儿童生长发育情况 | 第28页 |
4.2.2 东乡县贫血组及非贫血组儿童生长发育情况 | 第28页 |
4.3 贫血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智力发育水平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4.4 兰州市及东乡县贫血儿童智力发育水平比较分析 | 第29页 |
4.5 两地区贫血儿童血红蛋白值与总智商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2页 |
4.5.1 兰州市贫血儿童血红蛋白值与总智商的相关性 | 第30页 |
4.5.2 东乡县贫血儿童血红蛋白值与总智商的相关性 | 第30页 |
4.5.3 两地区贫血儿童血红蛋白值与总智商相关性讨论 | 第30-3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2-33页 |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综述 | 第37-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