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新型异噁唑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测试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9页
    1.1 异噁唑衍生物的活性研究第8-11页
    1.2 1,3-偶极环加成反应第11-16页
        1.2.1 1,3-偶极环加成简介第11-13页
        1.2.2 腈氧化物(Nitrile Oxides)偶极体系第13-15页
        1.2.3 硝酮(Nitrone)偶极体系第15-16页
    1.3 目标化合物合成的方法选择第16-17页
    1.4 选题依据第17-19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19-38页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19页
    2.2 中间产物的合成第19-27页
        2.2.1 吡啶甲醛的合成第19-20页
            2.2.1.1 吡啶-4-甲酸的合成第19页
            2.2.1.2 4-吡啶甲酸乙酯的合成第19-20页
            2.2.1.3 异烟肼的合成第20页
            2.2.1.4 4-吡啶甲醛的合成第20页
        2.2.2 肟的合成第20-22页
            2.2.2.1 吡啶-4-甲醛肟的合成第20-21页
            2.2.2.2 水杨醛肟的合成第21页
            2.2.2.3 正丁醛肟的合成第21页
            2.2.2.4 呋喃甲醛肟的合成第21-22页
            2.2.2.5 苯甲醛肟的合成第22页
            2.2.2.6 邻硝基苯甲醛肟的合成第22页
        2.2.3 氯化肟的合成第22-23页
        2.2.4 取代基盐酸羟胺的合成第23-24页
            2.2.4.1 甲基羟胺盐酸盐的合成第23-24页
            2.2.4.2 苯基羟胺盐酸盐的合成第24页
        2.2.5 芳甲基的卤化第24-25页
            2.2.5.1 4-碘甲基吡啶的合成第24页
            2.2.5.2 2-溴甲基呋喃的合成第24-25页
        2.2.6 4-亚硝基-N,N-二甲基苯胺的合成第25页
        2.2.7 硝酮的合成第25-27页
            2.2.7.1 硝酮1的合成第25-26页
            2.2.7.2 硝酮2的合成第26-27页
    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27-36页
        2.3.1 二氢异噁唑的合成第27-30页
        2.3.2 四氢异噁唑的合成第30-36页
    2.4 生物活性测试第36-38页
        2.4.1 试验材料第36-37页
        2.4.2 试验方法第37页
        2.4.3 试验结果第37-38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38-60页
    3.1 合成部分讨论与分析第38-42页
        3.1.1 氯化肟合成条件的探讨第38-39页
        3.1.2 硝酮合成条件的探讨第39-40页
            3.1.2.1 硝酮1合成条件的探讨第39-40页
            3.1.2.2 硝酮2合成机理的探讨第40页
        3.1.3 异噁唑衍生物的合成条件探讨第40-42页
            3.1.3.1 取代基(R_1、R_2、R_3)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第40-41页
            3.1.3.2 溶剂对异噁唑衍生物的合成影响第41页
            3.1.3.3 异噁唑衍生物反应的区域选择性第41-42页
            3.1.3.4 异噁唑衍生物反应的分子内反应第42页
    3.2 活性测试部分讨论第42-50页
        3.2.1 水稻白叶枯病测试结果第42-43页
        3.2.2 菊花褐斑病活性测试结果第43页
        3.2.3 黄瓜灰霉菌活性测试结果第43-46页
            3.2.3.1 黄瓜灰霉菌活性测试结果(B系列化合物)第43-44页
            3.2.3.2 黄瓜灰霉菌活性测试结果(C系列化合物)第44-45页
            3.2.3.3 黄瓜灰霉菌活性测试结果(D系列化合物)第45-46页
        3.2.4 草莓灰霉菌活性测试结果第46-50页
            3.2.4.1 草莓灰霉菌活性测试结果(B系列化合物)第46-48页
            3.2.4.2 草莓灰霉菌活性测试结果(C系列化合物)第48-49页
            3.2.4.3 草莓灰霉菌活性测试结果(D系列化合物)第49-50页
    3.3 谱图解析第50-60页
        3.3.1 红外谱图解析第50-51页
        3.3.2 ~1HMNR谱图解析第51-60页
第四章 附录第60-62页
    4.1 部分物质的红外谱图第60-61页
    4.2 部分物质的氢核磁谱图第61-62页
论文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钙钛矿型BaCo1-xFexO3及其负载型Ba/Co/TiO2-ZrO2NSR催化剂研究
下一篇:基于创新理念的乐仁堂“十二·五”战略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