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

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探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2页
一、环境民事纠纷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第12-18页
 (一) 环境民事纠纷概述第12-14页
  1. 环境民事纠纷的概念第12页
  2. 环境民事纠纷的特征第12-14页
 (二)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第14-18页
  1.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概念第14-15页
  2.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特征第15-18页
二、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第18-27页
 (一) 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的产生第18-20页
  1. 直接原因第18-19页
  2. 经济原因第19页
  3. 社会原因第19-20页
 (二) 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的主要方式第20-21页
  1. 协商第20页
  2. 调解第20-21页
  3. 仲裁第21页
 (三) 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的理论基础第21-23页
  1. 以人为本第21-22页
  2. 实质正义第22-23页
 (四) 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的必要性第23-27页
  1. 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的优势第23-24页
  2. 环境诉讼的困境第24-25页
  3. 传统的"和"文化第25页
  4. 维系长久的社会关系第25-27页
三、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的现状和缺陷第27-36页
 (一) 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的域外考查第27-30页
  1. 美国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第27-28页
  2. 日本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第28-30页
 (二) 我国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的现状第30-32页
  1. 立法现状第30-31页
  2. 实践状况第31-32页
 (三) 我国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的缺陷第32-36页
  1. 立法缺陷第32-33页
  2. 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的多样化程度不够第33-34页
  3. 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的固有缺陷第34-35页
  4. 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与诉讼制度脱节第35-36页
四、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的完善第36-49页
 (一) 理念建构第36-39页
  1. 求同存异,注重利用本土资源第36-37页
  2. 走出误区第37-38页
  3. 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情、理、法"的融合第38-39页
 (二) 立法完善第39-40页
 (三) 对具体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的思考第40-46页
  1. 协商第40-41页
  2. 调解第41-43页
  3. 行政处理第43-45页
  4. 仲裁第45-46页
 (四) 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方式内部和谐第46页
 (五) 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机制第46-47页
 (六) 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的作用第47-49页
结语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危险驾驶刑法问题研究--从孙伟铭案、胡斌案切入
下一篇:云南省国家公园法律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