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自由思想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近期国内研究庄子状况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庄子自由思想产生背景及渊源 | 第12-15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12页 |
二、 学术渊源 | 第12-15页 |
(一) 社会基础 | 第12-13页 |
(二) 思想根源 | 第13-15页 |
第三章 庄子自由思想社会及人性的依据 | 第15-17页 |
一、 外在依据:社会现实对人的压抑 | 第15-16页 |
二、 内在依据:人自然本性对自由的渴望 | 第16-17页 |
第四章 庄子自由思想涵义 | 第17-19页 |
一、 精神自由 | 第17-18页 |
二、 幻化自由 | 第18-19页 |
第五章 庄子自由思想的实质是逍遥 | 第19-24页 |
一、 逍遥游的内涵 | 第19-21页 |
(一) “逍遥”释义 | 第19-20页 |
(二) “游”释义 | 第20-21页 |
二、 逍遥游的特征 | 第21-22页 |
(一) 逍遥游是心之游 | 第21页 |
(二) 遥游是虚拟的游 | 第21-22页 |
三、 庄子的“超越逍遥”与郭象的“性足逍遥” | 第22-24页 |
(一) 庄子的“超越逍遥” | 第22页 |
(二) 郭象的“性足逍遥” | 第22-24页 |
第六章 庄子自由思想的不能实现的条件 | 第24-31页 |
一、 外在因素:社会现实、仁义、礼乐、名利 | 第24-27页 |
(一) 社会现实 | 第24-25页 |
(二) 仁义 | 第25-26页 |
(三) 礼乐 | 第26页 |
(四) 名利 | 第26-27页 |
二、 内在因素:知、成心、机心、情感 | 第27-31页 |
(一) 知 | 第27-28页 |
(二) 成心 | 第28-29页 |
(三) 机心 | 第29页 |
(四) 情感 | 第29-31页 |
第七章 通往庄子自由之路的途径 | 第31-39页 |
一、 “虚静体道”的生活方式 | 第31-33页 |
(一) 自由与自然 | 第31-33页 |
(二) 自由与生命 | 第33页 |
二、 “道通为一”的齐物论 | 第33-36页 |
(一) 齐是非 | 第34页 |
(二) 齐万物 | 第34-35页 |
(三) 生死问题 | 第35-36页 |
三、 “坐忘”,“心斋”的实践论 | 第36-39页 |
第八章 庄子自由思想的社会意义 | 第39-44页 |
一、 庄子自由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39-41页 |
(一) 对魏晋玄学的理论影响 | 第39-40页 |
(二) 文人志士的精神支柱 | 第40-41页 |
二、 庄子自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 第41-44页 |
(一) 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 | 第41-42页 |
(二) 与自然和谐相生的意识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