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研究目标及拟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马克思与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比较 | 第13-28页 |
·关于货币职能的比较 | 第13页 |
·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 第13-15页 |
·关于货币供给理论的比较 | 第15-19页 |
·货币供给内外生性的比较 | 第15-17页 |
·货币供给数量决定的比较 | 第17-19页 |
·关于货币利息率的比较 | 第19-23页 |
·利率含义的比较 | 第19-20页 |
·利息的来源与本质的比较 | 第20-22页 |
·利率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之对比 | 第22-23页 |
·马克思与凯恩斯所支持的共同规范 | 第23-28页 |
·对货币经济性质的肯定和应用 | 第23页 |
·货币供给具有一定的外生性 | 第23页 |
·关于货币供给数量的决定 | 第23-24页 |
·马克思对统一利润率与凯恩斯对同一利息率强调的一致性 | 第24-25页 |
·利率的决定和调节机制方面的相通与借鉴 | 第25-27页 |
·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融合 | 第27-28页 |
第3章 运用"视域融合"的货币理论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解释及其粗浅的结 | 第28-40页 |
·以货币为出发点对金融危机机理的解释 | 第28-29页 |
·以货币为出发点对金融危机渊源的分析 | 第29-31页 |
·金融危机对二者货币理论的挑战 | 第31-35页 |
·粗浅的结论 | 第35-40页 |
·从货币发行量出发对金融危机的再认识 | 第35-37页 |
·危机是美国货币地位与实体地位失衡的逻辑必然 | 第37页 |
·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