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盐LiBOB及草酸亚铁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9-35页
    1.1 引言第9页
    1.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及工作原理第9-12页
    1.3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第12页
    1.4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部分第12-25页
        1.4.1 正极材料第12-18页
        1.4.2 负极材料第18-20页
        1.4.3 电解质第20-25页
    1.5 本论文研究背景第25页
    参考文献第25-35页
第二章 实验技术及仪器第35-40页
    2.1 实验药品第35页
    2.2 实验仪器第35-36页
    2.3 材料制备第36页
    2.4 物理性能的测试第36-37页
        2.4.1 核磁共振和质谱第36-37页
        2.4.2 离子电导率测试第37页
        2.4.3 X射线粉末衍射第37页
        2.4.4 扫描电镜第37页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7-38页
        2.5.1 电池的组装第37-38页
        2.5.2 循环伏安法测试第38页
        2.5.3 恒流充放电测试第38页
        2.5.4 线性扫描伏安法第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第三章 双-草酸硼酸锂盐的制备第40-49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制备方法第40-41页
    3.3 性能测试第41-46页
        3.3.1 核磁共振谱图(NMR)第41-43页
        3.3.2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3-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第四章 不同形貌FeC_2O_4的研究第49-56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实验步骤第49-50页
        4.2.1 溶剂体系对草酸亚铁晶粒的影响第49-50页
        4.2.2 碳纳米管的加入对颗粒大小的影响第50页
        4.2.3 表面活性剂种类对晶粒的影响第50页
    4.3 物理性能测试第50-53页
        4.3.1 不同溶剂对应产品的性能表征第50-51页
        4.3.2 掺碳纳米管后所得产品的形貌表征第51-52页
        4.3.3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第52-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6-58页
    5.1 论文总结第56-57页
    5.2 展望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区电子病历关键加密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城市商业圈规划中的安全耦合关系模型建立与应用